Monday, October 8, 2012

观后感<老师的10个对不起>



最近接连看了很多书,都是教育类。看书,可以是一种逃避;逃避不去做论文的理由。论文已完成收集资料及输入资料的阶段。但当要开始分析资料时,我却有种不确定,不确定自己为什么做这个题目。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前的自己曾经因为怀疑,怀疑自己教书的能力,所以产生职业倦怠,逃离教书的行列。过后,重回教书行列时,也同样发现部分同事有同样状况,所以做了这个题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理由却总是让我感觉怅然若失,确定又不确定。。。

说回正题。最近看了很多书。我很喜欢看书。透过别人的想法和经验分享,自己也可以学习。可是,当书本一本接着一本看,完全没有去进行思考或整理,书里的知识和阅读感受好像会慢慢变得不深刻,然后无法变成自己的知识。

刚看完了《老师的10个对不起》。作者是简世明,是一位有相当经验的国小老师。他教学的方式很特别,也很有趣。我想,他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活学活用,教导学生如何让书本的知识与现实接轨。他是一个有创意的老师,也是一个有勇气的老师。小六毕业考,为了让学生体验别离,他很用心地在学生的考卷上写下他对学生的感觉及鼓励。一张又一张用心地写。再一年的毕业考,他写了一篇短文,向学生说了10个对不起,因为自己在教学上的伤害而抱歉。学生只要把文章读完就有20分。结果,应试的孩子哭了,不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他们看到老师的用心。

我们常常说身教很重要,在这本书里更完整地予以体现。为了教导学生公平,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事,作者也同样不去做。比如,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不诉诸语言暴力或肢体暴力,同理,我们也同样不应该这么做。如果我们也忍受不了学生的顶撞,那何以学生就应该接受作为老师给予的侮辱?

这本书是作者18年的工作经历与回顾,同时也是写给后辈的经验分享。从他的文字里,我看到创意和热忱的激情。我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如果他心散了,除了责骂,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出他心散的理由,然后陪她一起度过。教会了做人,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待,进而再要求学术表现也不迟。

这本书不难读,推荐~

Sunday, September 9, 2012

废话



偶尔出席集会,家人总会担心,担心我被捉。

无可厚非,这真的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媒体大肆报导之后,比如最近19岁少女出席“民主之诺”机会,踩踏首相肖像而被捉的新闻。

因为“社会工程”,我也会害怕。害怕被捉的同时,也怕因为“社会工程”,会导致大家更害怕表达看法,害怕站在正义或正确的立场,然后变得麻木。麻木的最后,大家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学会不思考、不表达,也不争取。

我怕。

********************************************************************************

爱浏览面子书,因为总会获得不同的资讯。浏览的同时,察觉人是很容易被影响的动物。透过大量的传阅,我们除了可以获得更多的资讯,也可以影响别人。

但,按下分享键的同时,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思考因为自己的键,而间接传送错误信息?

所以,在分享的同时,除了要求自己需辨明是非,对事情要有清楚了解之外,也应避免自己随波逐流,因分享而分享。

*********************************************************************************

长辈们总会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劝告。年轻人却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追求。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思想在进步。

我们不能以过去的思想去教导现在的人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

*********************************************************************************

突然觉得记者很伟大,媒体人很伟大。伟大的同时,也很可怕。

媒体人处事要中立,给予中立的报导。如果纯粹以制造舆论的方式去报导,缺乏分析及多方面说辞,那就太没有良心,也没有良知。

毕竟,人是很容易被影响的。





最近很认真看报纸,结果越看越心惊。心惊,在于觉得不可能会发生的事,结果却一直在你眼前发生。

很仔细看了劳勿武吉公满居民挑战山埃采金败诉的消息‘很仔细看了少女因踩了首相肖像或被控触犯煽动法令的新闻;很仔细看了 伊刑事法的新闻;也很仔细关注了莱纳斯获临时准证的新闻。结果,真的越看越心慌。

心慌的同时,我在思考,所谓的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区别。看了武吉公满居民说“环境局的责任不是要照顾和确认环境的安全吗?” 我无言。看见马六甲马华妇女组主席江雪霞呼吁国阵反省民众踩肖像因由,我当头棒喝。可是,我还是觉得很模糊;模糊在这个国家的治理方式。

我以为政治人物们应该是民选的代表,代表治理这个国家;我以为他们考虑政策或决定是以”国家“为依归而非”政党“;我以为他们理应作为社会的楷模,让国民学习何谓公正、民主及是非。但眼前所见,似乎并非我所想的那样。我迷惑。我迷惑于环境局在理应保护人民健康及环境安全时,所作出的不明智决定及睁眼说瞎话。我迷惑于同样是对公众人物的不礼貌行动,解决及处理的方式却双重标准。他们要教导民众的到底是什么?

我很赞赏江雪霞的想法。在踩首相肖像这件事上,国阵政府应作出的反省。“踩踏或焚烧领袖相片只是一种不满政府的情绪表达,却要大刀阔斧惩罚及开除学籍,这不明智。国阵政府应该深思为何只有19岁的青年,却对国家领导人有如此深的愤恨,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对付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勿论媒体或面子书上制造的舆论,我觉得我们要教导国民的是一视同仁,明辨是非。不管是对执政党,又或是反对党领袖作出不礼貌的行为,应该都要秉持同样的标准对待。公众人物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所展现的是不公平,那要怎么教导国民应该平等对待任何人?应该怎么促进国民间的团结?

同理,当人民只可以用集会示威的方式去表达诉求的时候,国阵政府应该要深思的是什么让大家迫不得已走上街头,而不是将人民当作暴民看待。所谓的集会,与其说是示威,不如说是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期望。当人民的表达无法得到回应而需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担忧,我想政府应该做的正视,而非一次次地忽略。

不管是部长、政治人物、警察又或是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家的服务对象应该是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而非执政党。执政党只是被人民委托来管理这个国家。所以,教育政策也好,环境议题也罢,应该以人民的感受和利益为依归。他们不可以假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昧着良心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只为了表达对党的忠诚。

当领袖们呼吁大家应有的爱国之情的同时,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爱,还有国家的未来付出了多少?什么时候,他们才可以学习理智地看待事物,而非愚昧的忠诚?

这个国家,我有很多的爱,更有很多的无奈。我想,与其好心的一直给予对方机会,是否也是时候改变;给自己一个可能改变的机会~



Thursday, August 30, 2012

日剧《Change》有感


最近重看了日剧《Change》。第一次看是在3年前,3年后再重看一次。

我很喜欢这部日剧,剧情说的是一个小学老师因父亲和哥哥去世,然后被逼参与竞选众议员,再被推举为日本首相的故事。从一开始的抗拒政治,觉得政治肮脏及黑暗,到最后的认真及真心为国民的福祉着想。故事的开端感觉很不可思议,可是这部日剧里带出来的想法却是当头棒喝的。我想,政治家们如果有空,不妨看一看。看了,至少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又或者在参政的那一刻,他们已决定是以权和利为依归?!)。

我很喜欢主角在竞选首相时所说的话,堪称经典。

”所谓的国会议员,是在发誓为国民服务的基础上,然后再选举上被选举出来的人,而总理大臣(首相)就要为了国民,比所有人都要努力工作,背负着更加沉重的义务和责任”。对!政治家理应是这样。

“那些只在选举的时候对国民点头弯腰,当选之后马上变成特权阶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政治家!选择的措辞不能让所有人明白,不是真正的政治家!把自己利益放在国民的幸福之上的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对!政治家不应是这样。常常觉得很不齿,每当政治人物出巡时,地方官员刻意营造的繁华不实,低头哈腰的景象;常常觉得厌烦,在大选来临前才发放的甜糖果只为赢得选票;常常觉得愤怒,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把人民的健康幸福摆一边的状况。

在想,议员们或政治家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包括批准建设、制定或修订法令甚或是制定政策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全面地、理性地作出思考及判断?只因他是人民所选出的代表;因为相信,因为期望,因为想改变而选出的民意代表。

剧中,主角因为是政治门外汉,所以要求他的秘书及同样竞选首相的候选人以五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解说。也因为是政治门外汉,所以在当选首相后,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实事求是,去了解政策及任何决议,甚至推翻之前不利于国民利益的决策,不做只是签名的傀儡和机器。在想,所有部门的部长或副部长们,在被推举为该内阁成员后,是否也用心地去了解自身部门的知识?还是,他们只是做了签名的机器?

当人民一次次走上街头,表达期望,作出控诉,我想政治人员应该做的是倾听心声,而非一次次的否决,将人民当作暴民看待;当人民有苦无处诉,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作出表达时,我想更多的时候,政治人物应该表现的是认真倾听。关心或聆听,不是因为想捞政治成本;聆听是为了了解心声,协助解决,以国民的利益为优先。

看着这出戏的时候,脑袋想着的是马来西亚的政治。人民觉得政治是黑暗的吗?是利欲熏心的吗?政治真的就只有这些观感吗?它可以让人相信它有改变的力量吗?剧中,主角期望当选后可以为孩子带来希望的未来。最后,虽然被迫害,但我想这部剧里他所表现的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是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身教。人家说,教师是良心工作。我想,政治家也一样,一样需要用自己的良心做事,学会对错的事物坚持说不,提供一个社会的楷模。

整部剧看似很完美,很理想化,但不乏是一个让我们深入思考的日剧。
写的或许肤浅或缺乏现实化的考量 ,但这真的是值得推荐的一出戏。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教室里也有春天


《教室里的春天》,最近看的一本书,作者是李玲惠。李玲惠是台湾永平高级中学的校长,也曾担任中学辅导主任及教务主任。

我挺喜欢这本书,简单易读。作者用很简单的方式,说明班级经营的概念。读着这本书的同时,脑袋里总在回想着前两年的教学生涯,工作时的一点一滴。默默思考以前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了?是否曾对师生关系上的建立或学习上带来伤害?

书本介绍了班级经营的十二心招,包括自然、用心、了解、沟通、欣赏、真爱、参与、讲理、调整、创造、契机和笑容。这些心招看似简单和理所当然,但有时候我们还是免不了被激怒,渐渐将问题扩大,结果忘记了教育的初衷。

书中提到了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及其对教育或处理学生问题时的助力。想起第一年教书的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就是每一周的日记。批改周记时常常觉得很苦恼;苦恼该如何回应学生的心情及想法;怎样可以将心比心,去了解学生的心情,然后给予适当的回应及帮助。结果,就在那样的一呼一应之间,师生关系及信任的确是建立了。

师生关系虽然建立了,但我想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我不是错过了契机,要不然就是没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直觉得自己好像缺乏一种人生态度,又或是个性随性使然,道理说到一半,好像就会接不下去。结果,有时候总带不出预期的效果。

书中提起的参与,让我想起了学校常举办的校际活动。很多时候总会错过了与学生一起参与校内活动。以前,常常因为下午要到新山上课,所以总是错过了参与的机会,即使是在场边加油的机会。殊不知这类型的互动其实会凝聚出师生“生命共同体”的经验,并让学生随时感觉导师常在他们的身旁,进而提升师生间对“班级”的归属感。

我想前两年的教学生涯还是很愉快的;在跌倒与爬起再尝试的过程中慢慢学习。经验是慢慢累积而得。明年继续加油努力去吧!



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讲述的灰姑娘(转贴)


不错的文章,分享~


美国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Cinderella),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孩子们欢呼雀跃。

此为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们是几岁的时候才想到这些层面?

小学老师教的,终身受用


中国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

老师:灰姑娘是***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那年出生?作者生平 事迹如何?
学生:…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这肯定要考得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几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几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n 人开始睡觉。。。)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在睡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靠好成绩,不能靠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P/s: 教育家需要鼓励带有批判性的思想,而非填鸭式的思想灌输。(《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

Thursday, August 9, 2012

生而为囚



终于把书看完了,的确是一本好书。《生而为囚》是一本小说,有趣但不太沉重的小说。很久没有看小说了,这一次看得很投入,投入到夜已深还是死命要把它看完。

故事说的虽然是复仇的故事,可是对于主角的复仇计划我其实是赞同的,只因他真的是故事里的悲剧。主角丹尼,即将结婚却被控谋杀未婚妻的哥哥,即是他的好朋友,并被判入狱22年。真正的凶手,一位初级律师柯雷格,利用其余3位好友提供假证而得以逍遥法外。故事的开端已让人激动。作为一名律师何以知法犯法?

入狱期间,丹尼认识了另两位狱友,尼克和大艾尔。尼克与丹尼出奇地相似,以致狱卒也将他们错认。最后,尼克被误认为丹尼,惨遭杀害,但却故弄成自杀情况。最后,丹尼逃狱,以尼克的身份。出狱后的丹尼,化身为尼克爵士,致力于想方设法为自己得回清白,并一步步接近陷害他的犯罪者们。故事的最后,当然好人得以获得清白,坏人之一因为难逃自己的愧疚,也俯首承认错误。

最近鲜少看小说,绝大多数看得都是教育书类或是真实故事。好久没有看小说了,所以看得很爽快。故事中很多人都相信丹尼是无辜的,当中还包括狱卒。虽然知道出狱的是丹尼非尼克,死去的是尼克非丹尼,但他还是没有揭露,任丹尼证明自己的清白。

我想,做错事是会习惯的吧!一个人如果做错了事,如果无法及时悬崖勒马。在一次、两次或三次后,或许会觉得生命,尊严不屑一顾。人,很可怕。习惯,也很可怕。

这本书,让紧绷的日子放轻松,不错。推荐~

Wednesday, July 25, 2012

是志业;不是职业



快变成宅女~

每天呆在家,不是看戏,看书就是做功课。。。。单纯读书的感觉很好,可是太单纯,少与人接触反而不太习惯了。。。

前几天回到培群回收问卷去。在那里待了很久。见了很多的同学。我很念旧,也怀旧。所以,见到或谈天的那一刻,我是真心的开心,也受宠若惊。所以也语无伦次。:p

我想,我舍不得的是那份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善良可爱单纯。

最近在思考,读完书后该怎么办?继续念博士去吗?还是继续教书去?和朋友谈起这件事。他说,我应该是想回去独中教书的吧!我喜欢的是与人之间的接触。虽说念完博士后也可以照样教书,地点可能换去学院或大学,朋友说我应该不享受这类的接触。我想,他是对的。虽然,我心里所想的是,是否可以念完博士后,回到独中继续教书去。。。

为什么喜欢教书?为什么对教育这么执着?我也不明白。以前的以前,觉得教书真的很伟大,真的真的很伟大。觉得教师就是伯乐,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所以这么多年后,还是执意想要做这么样的影响。虽然,现在的教育方向走的有点奇怪。但是,心里就是很想作出改变。。。。

教书可能是一辈子的工作。最近开始了论文研究的资料收集。结果,学校老师们的职业倦怠不高的同时,班级管理自我效能感也很高。问卷中有一题:我从不后悔当老师,并会一直做下去。很多的老师,答案都是不后悔。。。。

希望多年以后的自己,对于教育也能这么坚定,坚定的不后悔。教育应该是个志业,而不是职业。。。

Friday, June 29,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三)

最近“赋闲”在家,看了几本书。看书的速度一向很慢,但短短两个星期也看了三本的书:《天虹小学战队》、《单向街-愚蠢的一代?》和《勇闯波斯湾-科威特、巴林大冒险》。三本书的类型皆不同,到也让我看得很满足。

这本书说的是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人的头脑。书里有多篇文章,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许知远的,Nicholas Carr 的和谢丁的<一堂法学课>。


, 许知远说"一种趋向已经展现出来:一方面在网络上聚集的舆论力量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进步,它经常是即兴表演式的,是围绕着媒体象征性的短暂炫耀,参与者迅速在喧闹中获得满足,没有兴趣关注其持续性变化--即兴式的介入,不足以塑造真正的社会运动,它是碎片化、单一化的;另一方面,人们放纵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共空间迅速私人化,一场私人争吵、一种个人情绪,有可能迅速占领整个网络空间,人们加入一场毫无意义的群体游戏,这个世界迅速地低俗化,越来越浅薄。。。。。" 想起上星期六和朋友叙旧时,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小小当头棒喝。他说,网路上,尤其是面子书的文章或图片传阅度很高。当真实与谎言分不清的时候,类似的传阅分享,到最后可能谎言也会变真实了。听到这个,我觉得挺赞同。许知远说网路上的舆论通常是短暂和即兴式的。可能我太现实,总觉得在按下分享键的同时,除了纯粹为了分享,感觉也像是另一种的需要被认同。当大家都在分享或谈论相关新闻时,以分享方式作为一种参与,感觉就如同作者所说,它或许是短暂地不足以形成一股真正的社会进步。,纯粹为分享而分享,或许也无所谓分析对错是非。
Nicholas Carr说"沃尔夫担忧网络导致的“效率”与“即时”至上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我们深入阅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产生于早期的技术-印刷术时代,那个时代使得长篇、复杂的作品成为常识。而当我们在网上阅读时,沃尔夫说,我们倾向于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我们解释本的能力,在深入阅读时进行丰富联系的能力,正在大规模消解。" 我想我也是受互联网荼毒的人。以前爱细阅报章的我,其实也慢慢察觉自己深度阅读能力的消减。所以,最近的自己,更常的是回复以前的阅读习惯,不管是报章,抑或是书籍也罢。我可不想变笨!!哈哈。
<一堂法学课>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说明学生的变化。教授赵晓力认为,精英的比例是2.4%。他们上课时也显得炯炯有神。赵晓力教得法学课与其说是教授法学,我觉得更大的程度他是教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透过大量的阅读吸收知识。可是时代与学生的变化,让他从原本的上课要求学生将书中的字字句句朗读出来,改变成要求学生上台报告,开始布置作业。"我们不止需要真知灼见的老师,也许还需要一批渴望真知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 想起年学士课程和念硕士课程的自己,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学士课程时,上课总是打瞌睡,有时也会做别的事;作业也是copy paste,完全没有得到知识的渴望。上了硕士,开始认真听课做作业, 知识也真的慢慢积累。
这是花最快时间看完的一本书。两天。是一本旅游书籍。说的是一位台湾年轻人独自闯荡科威特(Kuwait)和巴林(Bahrain)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你会对中东国家了解多一点,你会对石油经济了解多一点;你会对伊斯兰教了解多一点。原来科威特的币值这么大,是全世界第一,KD1=RM12; 原来巴林的币值是世界第三,BD1=RM8.8。原来石油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原来。。。。
虽然是一本旅游书,可是作者旅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官去看,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各地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我挺向往的。。。。

 

Sunday, June 24, 2012

我思故我在



今天很认真的看了报纸,结果有几条新闻发人深思。。。

看见全国教育制度检讨对话会的新闻,家长民众建议教育不应与政治挂钩。他们更建议,教育部长应由非政治人物担任。看见这条新闻,有点当头棒喝。当中也出现一些论调和例子,比如雪州大学学生PTPTN被冻结,因为政治角力,最后被殃及的还是学生。之前,念硕士时,也有耳闻教授们对现进教育制度的批评及建议,但教育部仍不受用。有时,看见教育以开倒车的方向进行,又或是以政治为目的,缺乏详细的教育考量,就觉得可惜心痛。到底要学生做多少次的白老鼠?想起曼德拉说的,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强而有力的武器。我不清楚我国的政治人物是否真的见到这一点?或许,由一位教育教授或专家来担任教育部长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至少教育政策能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                 

另一则新闻说的是马六甲马华妇女组主席江雪霞被被国阵前国州议员协会开除会员籍,原因是因为参与428的净选盟活动。前几天也看见我国外交部长赛哈密抨击新加坡3为新加坡官员出席428净选盟的活动。他表示他们对这件事感到非常生气,虽然3位当事者表明他们是以个人身份出席。看到这些新闻,觉得很奇怪,表达诉求,让大家有个更美好的马来西亚不应该是每个大马人的愿望吗?不是一个大马的表现吗?因为爱,才批评建议不是良好的表现吗?难道要因为爱,所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对吗?这真的是你们要的国民吗?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直在退后的国民?

另一则新闻说的是首相纳吉说反对党只有三不:不感恩、不兑现承诺及不偿还债务。其实,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政党间的相互抨击总会出现?虽然我清楚知道这是政治的角力。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更好的马来西亚,但最后还是会因为权和利而忽略群众的利益。昨天,朋友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楚真实与谎言;当一个谎言一直被夸大及宣传时,到最后我们就会相信他是真的了。突然,脑里想起428时, TV3处理新闻的方式,夸大民众暴力的举动,缩小净选盟的举办目的及诉求。截取部分不属于完整真实的画面,是不是与说谎无异?利用新闻来夸大及言过其实,是不是另一种将谎言变真实的方式?

三则新闻,让星期天的早上变得有些暗沉。。。

Saturday, June 23, 2012

Change is permanent


最近写文章的风格变了。以前很感性,最近都多了少少的理性。说真,我真的很不习惯。。。

最近有个想法,朋友是长久的吗?同事之前说了很经典的话。他说,人在年轻时总爱与朋友为伍,受他们的影响;人到中年,就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家人身上;人老了,又再需要朋友的陪伴。

听了也很有同感。以前中学或大学的自己,对朋友很重视,每次周末回乡,总会将时间留给朋友,天天出去喝茶叙旧也不觉累;工作出来后,慢慢地总会想呆在家。心里面有时会觉得可惜。可惜因为一些以前听亲密的朋友,各自因为不同的原因,慢慢疏远了。有时候,想找回一些曾拥有的感觉,但人的经历或许会造成改变。

那天与一位朋友见面,他说在人际或事情处理上我总是学不会,所以总不会保护自己。其实,也察觉了自己的转变,感觉有点悲观了,以前总会奋勇向前,现在会采取逃避的一种消极方式,包括与朋友交往叙旧时我也察觉到自己的转变。

人的经历真的会不期然地作出改变,有时连你自己都无法适应。。。。

Friday, June 22,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之二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最近兴起想回到从前的时光,写写文章,写写感想。

最近心里总有个想法,但一直没抽空实行。以前有个习惯,总会习惯性地写下对电影或书本的观后感或是读后感。前几年因为工作,也因为自己工作狂的态度,书也慢慢少看了。

教书的这两年还是抽空看了些书。书的类型也慢慢以教育书种为主。



<永远向着更美好-教育理想的追求与思考>是黄祯玉的作品。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让人不禁思考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否出了问题?同时对教育理应有的样子进行一番的深思,开始去注意一些以前从未注意的事。 书本分为理念篇(为什么教?)、学生篇(教育谁?)、教师篇(谁教育?)和考试篇(怎样教?)。书里收集的虽然是作者近十年来的作品,但你会不期然发现我国教育界的问题竟然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从师资短缺、到教师专业、到学生的评估和填鸭式制度、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作者再在提醒我们已遗忘的教育思考。


这是前两天才看完的书本,一本印尼翻译小说。我喜欢这本书。书里说的不只是希望与坚持,它也让你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种族的差异;然后会重新思考教育这份行业。

书里有作者的童年影子。 穆罕西亚小学是一间位于乡下地区的宗教小学,学校的外表像是危楼,也是教育部一直想方设法想关闭的学校。教育部官员更出了一套难题,学校若没办法招收10位学生,就必须被关闭。故事的主人是两位老师和10位学生的故事。老师如何带领学生们发挥创意与激情,如何坚持,让学校免于被关闭,甚至被锡矿公司摧毁的命运。

书里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一位叫林唐的学生。他是一个聪慧的学生,对学习很有热忱。可是很可惜,因为父亲去世了,因为家境贫穷的关系,最后他被逼退学,去承担养家的重责大任。思考,教育虽然是宪法赋予的责任,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现实状况而被逼放弃学习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书里也表达了印尼的贫富悬殊。锡矿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苦力,不管是生活上、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书里有段话,形容印尼的马来人,感觉也很经典:“然后我看到那些打算参加抢孤的马来人。他们没有组队行动,反而各自为政,而我也知道为什么。对我而言,抢孤不光是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一座文化图书馆,从中可以看出许多民族特质。抢孤让我更了解自己所属的马来族群,以及人性的本质。马来人一如既往,无法团结行事。他们不懂的一步步策划来赢得胜利,反而因为内部矛盾而自相残杀。他们一受到批评就怒发冲冠,鲜少自我反省,最喜欢互相唱反调,然后兴高采烈地争执不同的论点。只要没有在那些无意义的论战中丢脸,马来人根本不在乎群体是否完成目标。而且我能确切的指出,论战中声音最大、讲话最滔滔不绝的,通常就是最愚昧无知的人。”  看到这一段,其实我不期然想到雪州大学学生PTPTN被冻结的事。

待续。。。。



Monday, June 18,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

这几年来,一些习惯已经慢慢改变。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大学时期无“报”不欢,总会详细阅读报章的新闻;到现在总会不期然地放弃阅报的机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时候也挺后知后觉。

报纸虽然少看了,但在这一年多来,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书,除了功课与学业要求外的课外书。有阵子和朋友说,书柜上的书不知道是我很想看的书,还是我应该看的书?喜欢买书,尤其是在书展更会大买特买。很多书本摆在书柜里,一些甚至放了4或5年都一直没机会看。


这是和同事借的书。一年多前看的书。看了心里有小小向往,对于芬兰的教育制度。教育应该就是这么办;以人为本,no one left behind。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不同,作为一位老师,到底应该以怎么样的专业去作出引领。辞职后,曾经回顾以往的自己,总会怀疑,怀疑自己到底是教导学生如何考试?还是真正做了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育人,即除了传达知识,还包括如何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最近的周末总会帮忙协助照顾姐姐的小孩。有时也会教导他做功课。那天,外甥女和外甥问我可不可以教他们钱币的概念。我竟然有一点心慌。如何教小孩子概念,我发现我不太擅长。更多的时候,我想我给予他们的更多是metacognition的概念,多过concrete的概念。无奈下,还是寻求了朋友的协助。

还有半年就硕士毕业去。毕业后会何去何从?之前有教授建议继续修读博士课程去,研究完成后或许可在大学或学院教书。朋友问我,是否曾考虑修博士去?我也不清楚,也觉得迷茫。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不太习惯在大学或学院教书。从大学起,很清楚知道以后自己要做老师,在独中。朋友曾经问我,我到底是喜欢做老师这份工作?还是喜欢做华文教育的工作?是前途也好,是心愿也罢,我想我还要再聆听自己的声音。


 这是最近刚看完不久的书。最初阅读时,很多人都告诉我说这是一本很沉闷的书。我承认,我也很容易受人影响,所以看到还不到一半,就真的觉得这书很沉闷。暂停了一阵子,觉得做事总不能半途而废。最后,还是把整本书看完了。

书中描述的世界是集权的。位高权重者如何利用权力,让人民去看到或相信所编制的真实,谎言式的真实;真实式的谎言。看完了,有一阵子觉得马来西亚也像是书里面描述的一样;有时候连自己也分不清楚所有的资讯的真实性。同一个课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前的我会觉得很多时候只是处事的看法不同;现在总会觉得为了权和利,人总会编制谎言,昧着良心去扯谎。更多的资讯,宁愿选择不再相信;即便是你说我悲观也好,说我认清也罢。

待续。。。。


Saturday, June 9, 2012

<多元智慧与共同领导>观后感



因为Presentation的关系,之前简单地翻阅了一本书,一本由Thomas Hoeer 撰写的书。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私立小学校长。书中除了分享他作为一校之长的经验,也分享了所谓的“共同领导(collegiality)”的概念。作者深信所谓的领导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艺术。他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其实作为学校重要资产的教师,其学习与成长也应该被注重。

所谓的“共同领导”除了教职员的亲密关系是根本外,如何协助互相的成长迈向共同目标也是重点。书上也说,共同领导与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的差别在于,共同领导除了着重教师间的合作精神,也在意如何让同事间能互助成长。作者说明共同领导共有五个元素:

 (一)、共同讨论学生的课题,当中包括了学生的优点、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改变;甚至乎如何牵涉父母一同协助孩子的成长。
(二)、共同发展课程纲要。作者认为教师间共同发展课程纲要是促进了解课程的一种方式。这也让我联想到部分独中采用共同备课的概念。每位老师有不同的教法,教材或不尽不同。透过共同备课的方式,其实也可以达到同时兼互助成长的效果。
 (三)、互相观摩教学。透过观摩教学,观摩的同事可以给予正面的回应,让被观摩的教师可以改善其教学方式。此番互动的方式,除了可以协助同事间的成长,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四)互相指导。作者建议教师向同事分享对于课程的知识、阅读教育文章后的观后感或感受、甚至乎培训课后的所思所想及所学。
(五)与行政人员共同学习。透过与行政人员探讨学校的前景,共同学习,可以促进之间的关系。就这一点,作者也说明,在谈论学校决定时,不论是教师或行政人员,也应该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的角色。

另外,作者也建议了几项促进共同领导的方式,其中包括了:

 (一)、建立读书会。读书会的建立,可以是在课前又或是放学后进行。透过阅读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或书籍及分享读后感,教师间可建立对于教育的共同想法与概念。作者也表明,一开始或许老师会抗拒参与,故可以先吸引核心老师参与学习,然后再慢慢发出影响。他也表示,校长需卸下观察者的身份,而改以同事的身份参与读书会,并需积极作出分享。
 (二)、分享知识环节。作者也建议可在教职员会议中加入教师分享的环节。教师虽然会抗拒,但当此环节以一种必要的形式发展,教师除了会分享正面的信息如阅读观后感、培训心得或教学知识,也会逐渐吸引老师分享自己教学上的失败经验。
 (三)、让教师参与新老师面试过程。透过面试,旧有老师可以了解新进老师对教育的想法、策略,这也有助于老师们日后的合作及关系的建立。必要时,校长还会安排旧有老师与新进老师人选, 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见面,以增进了解彼此的教学想法。最后,旧有老师也会向校长提出对于相关新进老师的想法。
 (四)其他的方式也包括了将共同领导的概念作为学校愿景及教师评估的其中一个选项;以及创造教师发展课程纲要的环境。 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小章节,但却觉得这位校长的经验的确宝贵。在创造了教职员间的互助成长后,不但教师的发展被注重,所谓的团队精神也可逐渐建立。一所学校,除了校长的领导,透过共同领导的方式,学校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Monday, May 28, 2012

最近都在忙着做毕业论文的研究, 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最近都在猛读资料。一开始做研究总会有期待,总会对自己有要求。朋友常常念我,你是在写博士论文吗?一定会有做不好的,总不可能东西写一次就不用改,就很完美;可是我就是自我要求高的人吧!所以每次搞到自己很压力,无从下笔。

这几天在做着研究的第二章节,有关概念的部分;所以读了很多关于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资料。我想在做研究方面,我已经开始有倦怠的前兆了,压力。其实读到自我效能的部分的时候,隐隐约约发现里面有好多个我。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属于自我效能感很低的人(又或者其实是自我价值太低),也总会寻求身边的人的认同。啊!原来做研究的同时,也是发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压力的时候,想事情总会特别犀利,特别愤世嫉俗(啊!又是倦怠的征兆!),又或者开始变得偏激。我想我得了论文研究症候群。

没事,难得透口气,发发牢骚。。。

Sunday, March 25, 2012

后悔



有时候,总是会后悔,后悔没去做一些事,又或者后悔去做了一些事。选择的当下,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考量吧!
接下来的日子,就勇敢一点,别顾虑太多了吧!

人总会经历很多的事,有让人雀跃的,有让人后悔的。选择的当下,很多的事后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所以有些事选择了,做对了,所以不后悔;有些事则反之。

经历了一些曾经后悔的事,选择的当下,或许不清楚原来会让心里有根刺。过了很久,回想回来,却原来有时还是放不下的。后悔,不是多愁善感的一种表现,我想后悔的感觉是再在的提醒着自己,在过往已有相同或一些事让你悔不当初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的时候,你真的不做吗?

前阵子,因为读书、工作两头忙,回家的时间很多时候都是忙着改作业或者是做功课,找同学的聚会也没有。有时候,长大了,重视的东西也变多了。以前,对家庭观念不深;大了会慢慢珍惜。也因为这样,做了让自己有点后悔的事。原本答应了好朋友结婚时的姐妹邀约,结果最后临时推了。心里面总有根刺,觉得做了错误决定。因为我这样的心情,面对好朋友时尴尬,一段友情或许也会随之改变。朋友说,因为我自己心里已经预留根刺,把刺除了,或许就好了。

又一次,朋友间有误会了。误会初始,我知道了,可是我却不知道如何说出口;最后,朋友分享了他们的心情,我才说了出来。回想,如果早一些说出来,之后所发生的是否有转机;又或是事情发生后再说出来,是否已经是事后孔明?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已经预先预留了一把尺;而那把尺已经告诉了我们我们所选择的答案。

人是矛盾的。有人说,决定了就要勇于承担选择后的后果;有人说,后悔了,以后就别重蹈覆辙了;我说,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会用心做抉择了~

别随着别人的脚步,跟着自己的,量力而为吧!

Saturday, March 24, 2012



这阵子常常想起阿牛曾写下的这首歌。发觉长越大,泪腺总会越发达。以前的自己,不太会哭,不太会流眼泪。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毕业典礼,尽管离别在即,前途茫茫,我也不会流下眼泪。

长大了,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有时候眼泪会不自禁流下。大学时期的自己,会哭,因为搞活动时的辛苦;因为寻找自己个性时的迷失而哭;出来工作,因为有时候免不了的背道而驰而哭;因为自己做错事情懊恼而哭;因为电视剧情感动而哭;因为别人哭而哭。。。

我想更多的时候,因为长大了,烦恼多了,经历多了,重视的东西改变了,思想不同了,学会珍惜了,心情感受不同了;所以慢慢地因为真心付出,所以哭了。

朋友们,我突然想起你们了~


#以前我看到朋友哭 我很羨慕
可是我怎麼逗我自己 怎麼弄我自己
我的眼淚都流不出

總覺得能夠哭的朋友 都很幸福
能夠把滿腔的無耐 滿腔的痛苦
讓淚水帶走

最苦是淚水在哽在心頭 流不出
就像要愛卻不懂得怎麼去愛
自己哭過後才明白
流過淚的眼睛 將生命看得更清楚

只有真正懂得付出的人
才懂得何為哭 為何哭
再堅強的心偶爾也會脆弱

心會痛 心也會感動
只有曾經真心付出的人

才懂得何為哭 為何哭
淚水要記得為真心保留
眼淚別白白的流#

Sunday, January 15, 2012

无题



最近的我有点怪怪的,好像做什么都不太对劲。明明有些事以前曾经经历经验过,可是内心却还是会恐惧,会无所适从~

那天与朋友通话。他说,我常常因为会阴影而感到惧怕或信心不足,可是明明我就是有能力处理的人。有时候,我也挺讨厌常常会莫名失去自信心的自己。

开学两个礼拜了,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有些心态需要去调整。有些事不去做,不会知道原来自己可以。征服畏惧或建立自信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为止。

曼德拉说,勇敢的人不是不会感觉畏惧的人;而是征服畏惧的人。是的,今天我感觉畏惧了。可是,畏惧应该不是一个让自己逃避不去做的借口。

所以,去面对吧!

Monday, January 2, 2012

2012。新年快乐。



今天已经是2012年的第2天了~

想起几年前的自己,总是会习惯在岁末或一年初始的时候,写下对过去的回顾和检讨;然后再许下对未来的期待与坚持。然,这一两年,却已经渐渐摒弃这样的习惯。对于新的一年竟也无太大的期许,只觉其与其他日子无疑。我想,我是老了,也开始变得悲观了吗?

去年一年过的很平稳,人也成长很多,可是却总觉得某一部分的自己遗失了,是勇气吗?是热忱吧?在教学上更努力地去尝试,去享受和同学间的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行政上也努力地扮演一个事务处主任的责任。在过程中,总会有经验不足、分析不利或处事不当的情况。我是内向的人,可是却也是倔强的人。身体里的某部分总是会担心行事上踏出去的每一步;内心倔强的部分却又一直逼着自己去面对,不去逃避。我不擅长做个领导人,今年的经验的确是让我学习,学习怎么样去带领;怎么样去承担责任;怎么样去面对。过程中,总会遇上一些人生的阴暗面,可是身边朋友的鼓励和肯定,让我察觉我的天空总是围绕着晴天的。

因为对于追求理想的任性,所以修了个教育心理学的硕士课程,顺利的话明年底或会顺利毕业了。去年一年下来,生活在工作和学业间两头奔跑。相较起第一学期,我想我更加无法应付了。我的生活总会不期然的偏向事业的这一边。我很享受学习,课程内容总是让我学习很多,让我进行不同层面的方式。可是,我也慢慢发现,我的身体竟也开始发出讯号,告诉我生活不可以再这样下去了。人总要作出适当的取舍,结果选择了暂时放下了事业,明年3月后做个快乐的学生。

我想,心里面的我对我自己任性地丢掉大学所学,投入去另一个理想的追求,是看不起的。当你察觉身边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总会对自己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做了对的选择。或许,与其一直看着别人的脚步,或者一直迎合着别人对自己的期待,简单地跟随着自己的心,或许是更快乐的。

2011年,看到了人的阳光,也看到了它的阴暗~
2012年,继续踏着坚定的步伐,做个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