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有感

开学了。有一些想法盘踞心头,尤其衍生自毕业论文的研究。

毕业论文主要研究老师的职业倦怠与班级管理的自我效 能感。所谓的职业倦怠指的是精神枯竭,老师们会常觉得自己的精力被用尽;人性枯竭,老师开始对工作或学生或身边的人产生冷漠;及自我成就感的降低,意即老 师觉得自己在工作上或生活其他事物上产生挫败。结果,研究显示,年轻、新进、没有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们倾向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毕业论文的结果虽然也证实 了老师的班级管理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有负向关系;但是其他的研究结果也表示了社会支持、学校的群体效能感对老师的职业倦怠也有很大的影响。

最 近,重回学校教书。开始思索,作为前辈、同事、行政单位甚或是领导人,在老师心理健康这部分可以给予怎样的支持与协助?论文的研究显示了柔州的独中教师群 中有52%的老师是没有教师专业背景。董总资料也显示了全国独中约有63%的老师没有教师专业文凭。虽没有教师专业背景,靠经验的累积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学。只是我在想,在累积经验的这段期间,是否会因挫败或倦怠而选择离开。在这样的一段期间,学校的每个单位或每个人,又可以给予怎样的协助?前阵子,朋友 提及在独中呆的两年间,每年教授的科目不同,察觉自己没有专业的教授科目。独中的师资里,一些老师们不是相关的科系毕业,故在备课方面,或会因为没有相关 科目的知识(content knowledge)或其教育法(pedagogy),而在传授知识时碰上难题。在想如果按照老师的强项或兴趣来编排教授之科目,是否会促进老师乐教;学 子乐学的情况?又或者,有什么方式可以协助老师们?

学长曾提及,在独中工作的老师们,其实需要很大的耐力、动力甚或 是抗压性。每间学校系统不尽相同的同时,由于是民办的学校,相对的工作量也会比较多。每个初入行的老师们,都需要自行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碰壁了,或爬 起来,继续前进创新;或选择离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我在想老师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或个体,也同样是学习的主体。有时候,因为教师的光环,或许我们对 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与期待。同一时间,我们似乎遗忘了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所会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这时候,我们又可以给予老师怎样的帮助?

教师工作的繁重,很多时候让他们无法细想,该怎么样让事情更有效率及富教学意义?更多时候我们会不期然为了做而做。我们到底要如何营造一个互助、快乐的教学 环境,让老师们每天都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来上课;让学生们每天都期待着来上学?我们是否已经渐渐将教学工作当作一份职业看待;而失去了其对于人/学生的影 响或教育来看待?是否常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以长远的计划来对待教育工作?

我想,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 可以选择为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而提出精辟或有意义的看法。我想,作为同事或领导人,我们可以适时的聆听同事或老师们的牢骚并给予适当的同理、鼓励与认同。 我想,作为学校行政单位,我们可以适时地给予老师们教学上的援助。我想,作为一个老师或个体,我们需要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接受自己。

让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更健康及快乐的教学环境和文化~
洋洋洒洒,写了有的没的。太久没有教书,或许纯粹因为我有一点职业倦怠?=p

写于2013年1月8日

Tuesday, January 1, 2013

2013。 新年快乐



今天是2013年了。好快,一年又过去了。

去年的一整年,总是庸庸碌碌,忙于在家人与学业间奔忙。当了3个月的老师后,就转换身份当学生。原本打算专心当个快乐的学生,专心做毕业论文;但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家人身体虽出了状况,忙于照顾家人之余,更加体会身体健康的重要(虽然有时还是会熬夜迟睡),及家人间的互助和支持。无论如何,毕业论文也已近完工,剩下最后阶段的修改部分就结束,估计和期望再多1个月就能顺利毕业。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又或者是我?辞职专心当学生的初期,偶会和朋友提起还是有工作的日子充实一些。当兼顾工作和学业的日子,却让生活忙碌地喘不过一口气。我想,朋友对我工作狂的态度,我渐渐明白了。然而。“赋闲”在新山的日子,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看书的时光。今年看了比前几年都多的书。但知识要懂得运用及做深一层思考才有用处。所以,我还需要更进步。

思考前后了很久,毕业后要继续修读博士还是工作;最后因为怀念和享受与学生间的相处,还是回到学校教书去了。今年有了一个新的挑战,除了教学和班导师,也期望自己可以在教务的这一块有所学习和发挥。教书其实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创意。虽然学了很多的知识理论,可是要懂得运用及按照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创意,达到所谓的学习成果或许才真正有效。第3年的执教生涯,还是要不断学习和冲刺,并记住保持一颗“莫忘初衷”的决心。

朋友昨晚寄来一封信息:“愿您跨进人生第三十个年头更加进步,感情事业更加丰富,家庭成员更加安康”。附加,也祝愿我爱的国家,更加进步,更加体恤人民的福祉。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