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10

对同性爱有感~




周末两天去了Bandar Penawar一趟,为当地的孤儿和学生办了一场激励生活营,感觉不错。其中一个讨论有关同性恋议题的环节,却让我思潮起伏不少,虽然他只是蜻蜓点水,着墨不多。

今天谈论这个议题的主讲人是我的同学,一位在新加坡从事辅导工作的马来同胞。通过一个在SURIA电视台《DETIK》的节目影片,带出了有关同性恋的议题。节目内容主要访问了同性恋者,回教学会副主席,和一位精神治疗师的观点。

根据该精神治疗师的讲解,部分同性恋者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或在成长期间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不了解而发展其性取向;而他也说明了治疗的方式,包括他们需要考量家庭,社会的眼光,同时清楚各选择优劣;如果他们忠于自己的选择则需肩负起其后的责任。而根据该回教学会副主席的叙述,虽同性恋在回教是被禁止的,可是他也说明身处在发达社会,他们有三种选择,其一是隔离自己,但他说这是一种懦弱不勇敢的做法;其二是坚决反对当前的制度,而这也非最妥当的做法,因最后会变成两败俱伤;其三是寻找空间来强大自己,并朝向正面的方向去发展,这也是勇敢的做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自尊及渴望被认同。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与权利上一律平等。同性恋、变性人和异性恋彼此虽有差异,却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不自觉的透露“你是不正常”的价值判断,造成他人的伤害而不自知。试想,如果有一天,同性爱在社会上是属于世俗认同的一群;而异性恋却是不被认同的群体,你会有什么感受?想起,《小孩不笨2》中,当Tom被施予public canning的那一幕,电影中一位受访者说了一个重点,除了让被施予鞭刑的人接受辅导,是否我们也应该同时对带着有色眼光的社会大众进行辅导?同样的,除了对同性恋者进行治疗,我们是否也应该对着带有歧视及有色眼镜的社会大众作出所谓的“治疗”?

记得几年前在大学之时,曾经因为《断背山》这部同性电影,而做了个有关同性恋的议题。当时也曾经因为这个议题,而写了个总结。在此,仅以此总结作为结尾: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我们虽然没有权力去剥夺别人的生存权利,可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决定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变性人和同性恋者同样是社会的一分子,同样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也同样的,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而他们所希望的或许只是过平凡的生活、又或是被接纳、甚至乎是得到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事实却起恰好相反。在这社会上,他们被认为是异类、是不正常的一群。

因为被认为是异类,是少数,他们比我们经历了更多的不平等。尽管受尽社会人士的歧视与白眼,就因为坚信自己也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是讽刺的事,他们的勇气是否为他们换来了社会所给予的任何协助或认同?身为人类的我们尚且能对动物产生恻隐之心,但为何对于同是同胞的他们又不能表现出更多的包容与尊重呢?

人权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尊重个人。我们都希望被别人尊重,希望活得有尊严,他们当然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之余,更应该接受并认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唯有体现这等大爱精神,这个社会才会更趋向于美好,而公民社会,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才能得以实践。

Al-Husna孤儿院激励营

这学期修读社会心理学这学科,所以这两天到了BANDAR PENAWAR做了社会服务,为当地的孤儿院和中学生办了两天一夜的激励营,也作为这学科其中一项作业。两天一夜的激励营其实让我思潮起伏,让我脑袋激荡不少~

这次的激励营参与的人数都是马来同胞,其中有18人是男生,另外3人是女生。在马来群体中,男女有别。对此,在这次的活动,我感觉特别深刻。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常会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一开始,我想同学们对我们是抗拒的。来到之初,大家都挤在门边,似乎我们像是洪水猛兽,会把他们吃了一般。和同学一起过去要他们过来前面坐,他们表现仍然“娇羞”。好在,在过后的相处之后,感情慢慢培养,可是我还是有种格格不入之感,是因为我是女生,而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男生的缘故吗?

对于这次的活动,其实感受特别深刻的,是看到自己的弱点吧~我想,我的人群恐惧症又伴随着我来了。看着同学们在带领活动时的活力与在人群中的表达能力,我想我是应该学习的。我想,我害怕的是别人的眼光。可是,我就是我不是吗?why i want to be the one others want me to be?在课堂中的我总是寡言,寡言的原因除了是个性害羞使然,我想另一个原因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因。在大学时,有位学长曾经告诉我,不要在意你要和别人说什么话题,(因为那时的我总是会在脑袋盘旋该说的话题,当要和不相熟的人谈天之时)。我想这个毛病现在已慢慢根治了,但寻找话题,我想有时我还是蛮冷的,啊哈哈~我想,我需要加强的,是我在人群中表达的能力,包括情感的表达~

另外,察觉到的是,马来同胞们对于礼仪与感情的表达,很直接,很真诚。临别之际,同学们一个个向我们salam。想起以前那年代的我们,遇到老师都会行李说声“老师,早安”,现在的学生看见老师情愿当作没看见;想起每次学生犯错提醒他之时,学生的第一句话总是:“这不是我做的”,然后拒绝主动收拾残局。

我想这个活动,除了激励当地的小朋友之时,同样的也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激励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思考如何再向同学注入正确价值观,抛弃自私自利,做个负责任又礼貌的孩子吧~


害羞的他们全挤在门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开始进入状况的他们~


认真工作的脸庞~


又一个认真的脸庞~


又又一认真工作的脸庞~


Said, 我的同学(穿红衣者)是一位很厉害的激励讲师,也是我的学习对象~


感人的一幕。学生拥抱他们的宿舍舍监,表达谢意,爱意和歉意~
真诚,不做作的情感表达~
Said,好样的~


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的游戏~


结束,来张大合照吧~


(p/s:都是自己拍的照片,呵呵~原来拍照这么好玩)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教育随想2



前几天做了一个有关过动儿(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的案件研究,当中也说明了过动儿的治疗和分析该案件的起因。

做着这份报告的同时,其实脑袋想到的是冯以量。每个有状况的小孩,或许他不是存心想要捣蛋,或许是因为家庭背景的情况,或许是小时候的经历,或许是从小与父母的关系等,皆会影响其个人发展。

想起之前做的情绪与行为失调的导因及理论(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Causation and Theories),当中提到了Eric Erikson的理论。他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一旦孩子在某阶段受到阻碍,将影响其接下来的发展。而我做的过动儿案件研究,就根据了这个理论而分析该案件主角的起因。而其起因或是从小无法与父母建立信任的关系,所以引发接下来的发展。

那天,与一位同学聊天,因为发现他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状况。起因,或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寻求同学间的情谊。其实,他的个性还不错,偶尔会帮忙打扫课室。可是因为还没学会尊重与聆听,所以才会影响班上情况。当问起是否觉得自己是坏小孩时,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问他原因,他的答案是因为自己总会在班上捣乱,父母或老师或会觉得自己是坏小孩。听到这里,我所看到的或是孩子的无助吧!我选择相信他,选择帮助他~

思考,孩子在班上出现状况,除了严厉监管及教育,让他明白道理,明辨是非之外,是否更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问题,然后从根本解决。虽然,这样的做法需要很久的时间~

加油吧!孩子~

教育随想-训育处



最近一些学生被送往训育处。所以也因为这样而见了一些学生家长。发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对于训育处或许都有些误解。

学生来学校的目的除了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尊重与聆听,学习负责任,学习承担。甚至是学习自律。可是,如果当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没办法学习的时候,甚至乎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这时候我想老师或是训育处就发挥作用了吧~

训育处的作用,我想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存在的吧!作为一位学生,应当明白自己的责任。昨天见家长时,副训导说的话其实让我影响深刻,意思大概是说,因为看到学生的状态相较起上半年有了一些改变,而觉得需要让学生明白及恢复它的学习状态,因此也约见了父母,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协助孩子,继续学习。对,这已经简单说明了训育处甚至是学校的目的,就是把学生恢复到学习状态,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管是在课堂上,甚至是生活上。

有些同学,甚至是家长或许会好奇,为什么一些小事,如仪容问题就会约见父母。我想,所谓的自律,应当从自己做起吧!当你连自己的服装仪容都没办法自己照顾时,试问在生活或学习的自律该如何进行?学校是社会的小缩影。在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前,学生是否也应当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才能在这大染缸里优游自在地游走?

人,无时无刻都应当在学习。所以,我想,不要觉得学校的用意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由。记住,大家的用意仅为了,纠正孩子的学习。而,这也不就是学校的用意吗?

笔于2010年10月3日
9:27a.m

Friday, October 1, 2010

教育。杂想




最近是多事之秋,多得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的教育。

最近同学们都不怎么在学习的状态里。我在思考,那是久已习惯的恶习吗?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的把他们统统改掉。在开始重回教育这行列之前,我一直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在成为育人者之前,应该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态度或准绳,让我得以知道,当很多做事情发生时,我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应对,甚至对待生活的琐事与抉择时也一样~

一开始,我想,我对待学生的方式是民主自治,是以尊重他们的意愿,相信他们的自律能力为依归,同时也一直思考着如何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更多的时候,我选择让他们做决定,并相信他们可以做到如他们所承诺的。我清楚的了解到,同学和我的感情是好的。他们会习惯的告诉我他们的心事,然后我也习惯的带他们到学校周围走走,去聆听他们。虽然,我也清楚的了解有些同学已经在慢慢改变,从年头的不爱念书,到现在的想要学习。

只是,现在的状况让我不禁思考,我似乎高估了他们。一些同学的学习心态变得散漫。我想,是因为一些小小的恶习未处理而演变而成的吗?今天,有点当头棒喝,当被一位老师间接性说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班导师这么没脑,会把好朋友安排在班上坐一起呢?那一刻,我心里想的是,我一直在做,我一直对同学采取的相信是错的吗?对于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所谓的自律、自治是不是太早了?我是否错信了?

在家长日时,和家长的谈话,虽然会提到同学在班上说话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告诉他们,我在孩子身上所看到的亮点。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而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想过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是如此的直接,坦白,正面。我想做的,是提升孩子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阳光面。

我想,最近的我对于教育的思考是负面的,我想我还有很多事要学习。我想如何将学生拉回学习的状态是我此刻需要做的。可是,更多的是,我应该想,要如何让他们学习尊重他人,及学习聆听,然后才会收到学习成效。

我,要加油~
虽然我觉得有点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