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4, 2011

低落。。。



做了事务处主任一年了,感觉依旧不踏实。

不踏实,因为一年的经历,只能让我观察到应该改变的情况;应该制定的制度。改变的步伐是开始了,可是我没办法将我的触角接触得很全面;我没有办法对事事都细想得周全和敏感的。虽然心里思忖着,明年的话,事情可以怎样怎样处理。

我想,很多时候,我的毛病或许是我事业上的绊脚石。太顾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好也可能是不好的。

对不起,因为我而受伤的人们。

今天,情绪低落了。

学校行政的人事关系(1952年严博士在槟华师训班同学会常年会员大会上讲词)

严博士士登台先说了一些谦虚的话,接着问坐在后排的听众道︰“我的声音会过低吗?坐在后排的人听得到吗?或者要我说大声一点,……?”因为会场的秩序格外好,所以严博士的声音虽然不大响亮,倒也听得非常清楚。因此,后座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答道︰“听得见,……。”接着严博士说︰“我今天所要讲的这个题目,恐怕不适合在座的一些学生,但是你们要是不愿听,或者不发生兴趣,尽管睡觉,不要紧,不过,不要吵闹。(因为会场上有几十位明德学校的高小毕业生。)

在马来亚一年来,我所听到以及看到的马来亚的中国人的问题,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实在太复杂;社会背景太复杂,以致没有具体的系统,我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很广泛,要讲起来,也非常复杂,不是一件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完的。

现在来讲对于教育的问题──学校行政上的人事关系、教员与学生是学校的细胞,那末,师生关系应怎样才有教育的意义?这点假如不先做个透澈的分析、讲究,什么教育都是行不通的。然而,对于校董、校长、教员,他们应该有什么立场?因此,校董、校长、教员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先弄清楚了,才能算做名符其实的学校。

谈到学校问题,教科书、课程、学制、经费,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问题,都是属于次要。

人的问题,第一,量不够,师资缺乏。教师不够也是次要的问题。如何使到学校当中这三方面的问题,能够弄清楚,然后才能谈到教育的问题。人事关系不能调解,这是个最大的原因。依照目前的情形,校董方面高高在上,比衙门还凶,比官厅还要大,时时都要干涉校政,甚至直接指挥,有的识字不到三五个字,也摆起董事老爷的臭架子,企图干涉校政。固然校董中也有才学,能干的人物;可是既然聘任校长,事事当然都要信用校长。俗谓,疑则勿用,用则勿疑,难道连这极普通的常识也没有吗?

在国内,或者是英国,从来没有这种奇怪的现象,那儿对教师都是很客气,很有礼貌,绝不像这儿有这种的情形;尤其在英国,这真可表现出他们的优秀传统,最值得赞赏的。但是这里又是属于英国所管理的地方,二方面的传统却没有一致,这真令人惋惜。

第二,校长,在吉隆坡我有听见很多话。校长、偶然也有特殊的人物,但其间也有特殊的情形。如新加坡星华中学教师会,校长不准加入做会员;而吉隆坡的教师会,却不准校长当主席,这是什么意义?可想而知,并不是校长没有才干或办事的能力差,而是历史背景所形成,不知多少教员的眼泪在这情景上面,其中当有特殊的意义的。我们乃是就事论事,并不以座上有数位校长,我不顾忌地随意来批评。诚然,不知多少教师的眼泪已丢在这情形上面。

第三,教员、职员质量,的确有毛病。讲到利益,距离很远,没有好的关系,别想有好的位置,这样那里有好的前途呢?教员的位置,假如安定了,也并不是三五年,十年八年,而是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才能办好的。

教育事业,与铺马路完全不同,筑马路一下子开凿就能成功,可以用数量来策划,计日完成;也不象盖房子那么简单,可以很迅速就会完善的。那末,教员位置之不能安定,乃是最大毛病。学校到了年假,便换别人,俗谓︰榴莲上市,教员找位置,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甚至每年要有一二次大更动,这不是表明这儿的怪现象,怎样办得好学校呢?

要办学校,就必须从好的地方调整过来;然而,教员年年换,校董老爷天天来干涉,这怎样叫教员有心情进行他的任务呢?这也必须设法调整的,怎样调整呢?那就要看校董、校长、教员到底站在那方面才对,这便算是归在立场问题。校长、教员应随时随地都站在一个地方才对。因为纷纷的路,不能随便盲从乱走。要是没有分清,这样便变成没有立场。因为立场只有一个,路也只有一条可走,不然,各走极端,永远是找不到好的办法。

(一)校长、教员都走校董的路对吗?不对,但是有的却连校董放个臭屁,也要说“香”的。因此,才引起校董会瞧不起教员。

(二)校长站在教员的立场,大家有任何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要清清楚楚地提出来。站在教员的立场,才是真正的教育立场。那末,便鼓吹这种教员来华校,因为教员的立场,也就是学校立场。这样校长站在前头,校董在外圈,教员在当中,便成合心人物,痛痒相关,心气相通,逐渐争取福利,共谋进展,好的老师留任,坏的教员当自能引咎自退。这样,三五年间,第一流的人才,一定集中在一起。我在吉隆坡任职时与吴先生也有谈过这问题,把好的人才集中在一两间学校,才是改进华侨学校唯一优良方法。怎样集中,这是起点。

有好教员,就有好学生。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只要好学生,而把老师当“戈里”,那不是欺人自欺吗?我十几年来,不论大、中、小校长都做过,从来没有看到本地这种情形,用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怪剧。

我在吉玻师训班的毕业刊上,曾经有写下这样的话︰“要有好学生,要有好学校,必须有好教师。”学校中的科目,多一本书,少一本标本,有何关系,那都是枝节问题。

校董、校长、教员不能有三个立场。只有一个立场,大家能打成一片,甘苦与共,校董在外圈,这样还能受到欺侮吗?因校长不能单力抵抗校董,所以校长也要站在教员的立场,这样子就是失败也甘心。

校董不能有立场,假如要有立场,也要站在教员的立场。对于校长、校董不能过问。人事上,顶多是董事长负责物色校长,就是开商店也是这样,全权交经理去处理,假如干涉经理,那间店还有发展的希望吗?吉隆坡有位吴先生对我说︰“没有校董办不成,有了校董办不好。”这种说法,未免太悲观,太消极。然而,我觉得可以办好,要教育界本身清苦经营。校董既不愿意办,求他拜他吗?但是教育界不能团结,犹如散沙没有用处。要解决华校的问题,最低限度,教育界专谈教育界,大家一齐来,共甘苦,打成一片,把自己的力量拿出来,最后一定成功。

教育的立场,就是教员的立场,假如站在其他立场,都是危险的。做事公开,共谋利益、集思广益,这就是民主精神。学校民主化,通过了集体的意志,教员治校。过去有教授治校,大学自治,教师治校,教员升级加薪通过教务会。大家的宗旨与立场不是一样吗?教师有资格参加学校的大计,那就是学校民主化。

大陆现在的教育政策,施行以学生治校,学生是还未成熟的人,那末,以学生治校,由学生来治理先生,这也是错的,怎么行呢?

教师治校的方法。(一)校长之底下,以年资高,比较能代表大众的,选出几位为委员帮忙处理校务,对应兴应革事件,要经过委员会讨论,就是校长要聘请或解退教员,都可提案,交委员会处决。(二)委员会制度下,用错了制度,当然也有其害,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有其毛病。我们是比较理论事实,因为利害有大小之别。好象民主国家的制度,假如政府跑错了路,人民都可批评政府的错,那末,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有教员代表参加,当然大家都得以提出批评与赞赏的。


注:同事分享的好文章,看了的确感觉贴切。原来严元章博士在1952年就看到问题的症结。。。

http://chsbp.net.my/2010/0922/855.html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我见我思

来到培群服务快两年。两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很长,因为它让我学习也经历了很多;很短,因为如果与学校快90周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两年,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我想,培群是幸福的。幸福,是因为它有一群热心的董事、对教育环抱热忱的行政与教师队伍、有默默付出的校工及一群含苞待放的学生,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献身努力。

培群正向着“重新起航,迈向卓越”的改革方向前进。学校自推行改革以来,校内整体风气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纪律已明显获得改善;学生在校内外比赛也表现良好。另外,通过各项活动的展开包括校友回校日、培群行、义卖活动及新春联欢晚会等,逐渐加强和凝聚了校方与社区的关系。然而,在通向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凝聚校内教职员及华社的力量,让培群趋向更美好即是一个挑战。

那天,与同事谈起培群的发展。个人认为,要凝聚与团结校内每个人的力量,任何决策需以教育方向为基础是关键。另外,肯定与尊重大家的付出是另一个重点。想起初到培群的第一年,察觉在行事上或政策决定上,学校总有太多惯有的习性。常常,在制定政策时,总会以考虑他人的利益作为决定的依归,缺乏以教育的基础及方向作为发展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这意味着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虽然同样是以人作为考量因素,但一旦着重点不同,所欲引发的教学意义及成效必有所落差。

另一方面,除了着重在硬体的建设,软体上的发展,尤其是师资的培训上,也应作为发展的考量点。记得有位前辈曾对我说,在独中服务的教职员同样是为华教的发展做出奉献,同样需要被认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带着对学校或是对华教的憧憬,而选择在作为华教堡垒的独中服务。每个人,对于学校的爱护及付出都是同等的,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都是需要被认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认真与努力;职工们在工作上的协助及配合;董事们在外为建校筹款的付出,都需要被肯定。多些认同、少些批评;多些鼓励与肯定、少些责备与怀疑。另外,所谓师资的培训还包括了教师专业上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上总会遇上挫折。一旦教师专业逐步获得提升及改善,同事及校方相互地支援及谅解,除了会引起正面的心理效果,我想大家也会更乐教、乐做与乐学。

唯有在凝聚与结合了大家的力量,培群才能以更稳健的步伐,向改革的方向迈进。与大家共勉!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考试应被废除?



刚看了黄祯玉的《永远向着更美好》,看了前面几篇理念篇,有感而发~

前阵子,给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议论文,题目是“你觉得考试应该被废除吗?”。最近在批阅他们的文章。一向来不太喜欢写作文,尤其是英文作文的他们,在字里行间却透露了作为学生对于考试的无奈。班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考试可以被废除,只有少数的3至4人,希望保留考试。

绝大多数的他们,认为考试并非衡量的唯一标准;其中也有同学表示,学生或在考试之前取巧学习,即温习欲考的几个章节。对于那些一直很努力学习的同学而言,他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另外,父母和老师给予的压力,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力,让他们对于考试也存有负面的看法。但,欣慰的是,有同学道出了所谓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应是全面化的,而非单靠考试分数来断定。也有同学表示,若学习态度正确,不明白就问,常常温习,既不会考不好成绩,从而感到压力。有者甚i至认为如果没有考试,学生练书本也不会去碰,那何来学习新知识?

其实,我很喜欢考试。学习是愉悦的,一个人的智力或能以考试作为衡量标准,唯试卷上的分数并不足以判断学生的素质。想起电影《3个傻瓜》。电影中有一幕很经典,清楚表达了所谓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但学习是愉快的。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或对学习失去了热忱,不为因学习新知识而感到雀跃。这是一考试为导向,而忽略教育真正目的的隐藏后果吗?

想起,3姐曾提起今年刚念一年级的外甥女。学校因致力于成为精英学校,所以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一些老师会以体罚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姐姐说,她送孩子去学校的目的是要学习,因为不会才要学啊!可是老师却因为学生不会回答而体罚,这不合道理。

想想,现在的教育到底是朝着哪一个方向?或许,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思考,教育的主体是谁?我们是否正以过去的经验去教导现在的孩子去面对他未来的人生?或许,真的要重新定位自己,重新定位教育了~

注:推荐黄祯玉的《永远向着更美好》。里面的确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已经遗忘又或是迷失的。或许,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原本迷失的方向~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无题

那天,回去居銮,与朋友见了面。

朋友说,因为前份工作让他逐渐失去自信,所以他离职了。

其实,我也逐渐发现我和他面对同样的问题。

所以,尘埃落定了~

Friday, August 5, 2011

无题



两年前,同样面对一样的抉择,留还是不留?

我想,我这人是真的太重感情。在一个地方久了,会舍不得。在居銮是这样,在这里也是这样。

要自己找到一个生命的态度,想,但有时心里还是惧怕的。好不容易踏出了一步,我又再担心什么呢?性格?

不懂~

嗯,加油吧~

Wednesday, July 27, 2011

3个白痴(3 Idiots)



这阵子给学生看电影《3个白痴》。有时知识不但是从书本上学到而已,电影分享也是学习别人人生经验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其中两次是播给学生看的。难得的是,看了三次,我还是会被当中的剧情捧腹,感动和思考。电影叙述的不只是友情,亲情,更多的或许是对教育和对自身的一种探讨。应试教育和对学习的热忱;迎合别人的期待还是追寻自己的梦想;面对恐惧还是期待别人帮忙,逃离自身的恐惧~

今天,看完电影,给学生一份功课。请他们回去思考,在三个主角中,Rancho,Farhan和Raju,他们觉得他们就像谁?为什么?心里想着,三个傻瓜当中,自己最像哪一个?

以前的我像Farhan,总是迎合别人的期望(虽然现在也是),不敢追寻自己的梦想,选了建筑学,结果现在还是选择做老师,读关于教育的专业课程;

现在的我,像Rancho,像Farhan,也像Raju。像Rancho,追随的自己的意愿,用热忱灌溉了工作,虽然偶尔还是有挫折,还是会对自己心里说 “All is Well, All is Well”;像Farhan,总是迎合着别人的期盼,别人对于教师的期盼,别人对于自己的期待,所以有时总会迷失了自己;像Raju,总是恐惧着未来,恐惧着如何将事情做好。心里期许,也能像他那样,最后找到态度,虽然那得来不易。

戏里探讨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学习总要怀着激情。我们习惯为了考试而学习,环境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和别人竞争。但是,怀着热情去学习,追随自己的意愿和激情,紧跟自己的天赋,才会成就我们自己。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它让我看到更多的我的同时,也让我思考应该要如何改变~

推荐~

后记:今天让同学填写回馈表,结果大家还沉浸在电影中,热烈讨论。看了他们的回馈,有些说学习到友情,义气‘有些学到要努力追寻自己的理想;有些看到学习应该要有热忱,要学以致用,而非只是应为考试而已。。。我想,给他们看这部电影是值得,是对的吧~

Saturday, July 16, 2011

培训心得报告



自古以来,教师起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重责大任。根据研究表示,教师的工作环境是极具压力的。除了需避免误人子弟,也需面对学生家长甚或是教育部的严格要求。调查表示,在雪隆一带的老师被归类为最压力的教师,因为每星期平均需在教学方面花74个小时,当中也包括课外活动的时间。另外,调查也显示多个国家的教师心理疾病也渐渐提升。

此次的培训主要谈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桑标教授提及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其实不只是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亦在教师群中发生。大多数的独中教师并非本科系毕业,也没接受过正规的师资或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上往往会面临困境。当这些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并无法获得妥善的解决时,教师们将会面临习得性无助的问题。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失败的经验后,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采取了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因此,如何在教师面对相关困境时予以适当的协助及鼓励是关键。

无法否认,人是属于群体的动物,无法与其周遭的社会或社群摆脱关系。往往,周遭的同事或朋友会起着外在的动力因素(Extrinsic motivators)。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将人的需求划分为7个层次,即匮乏需求(生理、安全、归属感、自尊)和成长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匮乏需求对生理及心理的幸福感极其重要,必须被满足。一旦满足之后,这些需求的动机就会减少。其中爱和自尊或是最重要的匮乏需求,当教师不觉得被爱和不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就不会有动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目标或内在动力。因此,人是需要被认同的有机体。

另外,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强调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是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因此,人的行为表现不能单单是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or)的驱使,也并非完全受控于外在的动力因素。因此,如何创造环境,提升个人对人、事、物的正面认知和看法成为行为动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如何提升教师对于自我成效感(Self efficacy)也是造就个人对本身的能力的信心来源。

当新手老师面对教学习得性无助时,除了要求其需达到特定的标准,更应该设法提升它的自我成效感。通过给予正面的强化,可令其达到提升自我成效感。所谓的正面强化包括了言语上的鼓励及肯定,同理他们的困境,认同他们所做出的努力等。周弘的赏识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在谈要如何赏识孩子时,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教师)自己本身也需要被赏识。当然,该赏识也可能是来自学生对你的肯定,不过校方也需要采取相关的行动或政策来发掘老师的亮点,赏识他们在教学上的付出和努力。

Tuesday, June 21, 2011

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想写一篇关于学校校工的故事。他们,总是为学校默默的付出,或许很多人不曾注意,可是他们确实是学校里的小小大人物。学校的校工共有4人,荣山,Samat,星坤和丽莲。每个人的背景虽不同,可是对学校的爱和付出其实都一样。

荣山,主要协助学校的维修工作。一开始,以为荣山是个严肃的人,可是和他相处下来,觉得他应该是个害羞不擅表达的人,但却总是默默地努力把所有工作做好。记得去年年终开学前,那一天是公共假期,可是校工们还是如常来学校,为开学做准备。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荣山说了这么一句话,”学校的工作,不必计较这么多。快要开学了,总要把工作做完。”听了这句话,当时的我有点当头棒喝,心里是满满的感动,感动于他对工作的态度;感动于他对学校的爱护最直接的表达。又一次,因为学校前一天办了场活动,地上留下了一些塑料瓶。途径的我本想先将它们收集好,过后再一并处理。但,回过头只见荣山捡起有关塑料瓶,直接丢入环保桶。这是多么重要和直接的身教教育!

Samat,主要协助学校的清洁及机动工作。Samat是个很亲切,很健谈的人。通过与他的互动,常常可以学到很多的人生智慧。他曾说,每个人应该努力把工作完成,就算已届下班时间,还是应该把它做完,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也因此,他总会很迟才下班;偶尔,也会在星期日到学校来工作。另外,也因为他是友族校工,通过交谈也可以了解一些种族文化的差异。当然,也因为他是一位不吝于分享其经验和知识的人。

星坤,主要协助学校的守卫工作,晚上也常需要起床几次以进行巡逻工作。星坤虽给人一种很严肃,很凶的的印象,可是他的言语行动都再在显示他对学校的关爱。他行事的出发点总是以学校的利益为依归。他总会善意的提醒,提醒学生记得关水或电,确保学校的资源不被浪费的同时,也灌输应节省能源的环保概念。毕竟独中是需要靠社会大众的支持来维持日常开销及运作的。

丽莲,主要协助学校的清洁工作。丽莲今年初才加入学校这大家庭。她总是很尽责地将工作完成,办公室的玻璃门或是厕所内的镜子总会被擦得雪亮。她很关心学生的健康。因为地毯容易累积灰层,对学生的健康不好,所以她总会时不时去清理学生常用的音乐室、讲堂等等。

我们常说,零件是组装机器最基本及不可拆分的独立体;而校工就如学校的老师们一样,都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值得大家都值得被敬重和学习。唯有在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学校才能越加发光发亮!

Sunday, June 12, 2011

sweet



刚听到一首歌,忘了歌名。之前在网络上看过这个MV,说是一位快死去的女生为一个男生写的这首歌。我说,应该是骗人的吧!朋友说,谣言是很容易制造的。

歌曲的最后是“我永远爱你”。朋友说,如果是快死去的人写的歌曲应该是“你要忘了我”,“好好生活”之类的。我说,因为快要死去了,所以想必是永远爱你了,说完这一句,也就闭上眼睛走了,情人还可以为这句话甜蜜一辈子。

恕我从来就不是浪漫的人。以前曾和前男友说,甜言蜜语固然好听,可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听了,甜一阵子,承诺不实现,就觉得他虚幻了。

甜言蜜语听多了,毕竟会惹来蚂蚁的~

Saturday, June 11, 2011

无题



有些决定做了,不确定它对;
有些决定不做,不确定它不对;
有些决定做了,确定它不对;
有些决定不做,确定它对。

只要不是苦恼伤害就好~

Thursday, June 9, 2011

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



看完一本书,《街头日记》,真的很棒~

之前看过<自由写手的故事>。感觉不错。那天在书店看见这本书,价钱虽然不便宜,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买下作为自己今年的生日礼物。

自由写手说的是一位老师如何带领一群学生学习改变,学习宽容的故事。学生从不同的族群组成,有西班牙裔、墨西哥裔、亚裔、白人等等。因为不同的肤色,他们各立帮派。因为缺乏沟通谅解和不安全感,他们常面对暴力和犯罪的环境。可是艾琳古威尔(Erin Gruwell),一位用心的老师,让他们靠拢在一起,让他们意识大家其实都面对种族歧视的不平等,让他们变成一家人,然后把宽容的种子慢慢散播~

他们自诩为自由写手(freedom writers)是因为得到自由行动示威者(freedom riders)的启发。他们坚信通过文字,他们的故事,可以带给这个世界更多的宽容。因为《安妮日记》《莎拉塔的日记》他们看到战争的可怕,看到种族清除的无奈;也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字,他们明白他们可以通过文字,向世界宣导他们的信念和改变,也因此获得安妮法兰克精神奖。

虽然曾身处贫民窟;虽然曾面对不宣而战的战争暴力;虽然曾经被当作放牛班;可是因为一个老师的关心和坚信改变,他们开始大量阅读,书写,以优越成绩毕业,继续升学,继续传播宽容的种子。

艾琳古威尔是我学习的典范。他的教学上富有创意,她让学生学习宽容,将人以人看待,而非通过肤色。他对学生的关心,让曾经迷茫的学生相信改变的力量,为改变干杯~

这本书,真的很棒~
值得一看~

Sunday, June 5, 2011

犹记得~



最近的我,怀念以前。我想我快要变成老年人,总是提前成往事~

时光飞逝,时代和科技总在进步。以前家里用的是灶炉和火炭。犹记得,以前总会帮忙起火,拼命地加火炭,用橡胶起火,然后拼命地用报纸煽风,等待婆婆或妈妈接手煮饭。时代慢慢进步到使用煤气,然后是电磁炉。

怀念以前,怀念隔壁邻居还没建屋子前,住家边的丛林。那里种了一个榴莲树。每当榴莲季节,总会守在后院,听到"砰“一声,马上开了小门,冲到榴莲树下,尝试寻找榴莲的影踪,然后饱餐一顿。犹记得,婆婆总爱将榴莲拌饭,然后就这样解决一餐~

犹记得以前,家里种了很多的果树和蔬菜,有红毛丹,山竹,芒果,橡胶,柚子,番石榴还有水蓊。后院的菜园是婆婆的天下,每天早上八九点,婆婆就会拿着锄头到菜园里忙碌,一直忙到十一点多。冲了凉,坐在懒惰椅上,听着旧时代的老歌曲~

犹记得,以前爸爸妈妈去割胶,还没上小学前,和姐姐妹妹在家,拿着中小方格的簿子,学习练习写字。闲来无事,婆婆会带着我们,走路到村里的街上买东西,买零食,买玩具。以前的玩具就是大富翁、蛇旗、纸公仔或者是小卡扑克牌,然后我们就可以玩上一整天。以前,还会用美禄罐,上面放着小扑克牌,然后姐妹们每人拿一只鞋,轮流丢向美禄罐,谁扔中罐子,小卡就属于那人~

犹记得,以前家里前院种了很多的花,然后会和姐妹们拿着一个火柴盒,每个人在花树中尝试寻找昆虫”豹虎“,然后将两只昆虫放在同个火柴盒里,看谁的昆虫厉害~

犹记得,以前端午节的时候,家里人都在裹着粽子。没事可干的我们,在红毛丹树下,拿个树叶,将它卷成棕叶的样子,然后填满沙子,学着厨房的大人裹着粽子。犹记得,以前婆婆偶尔会煮着她的拿手好菜:鸡酒、芋头扣肉、酿苦瓜、酿鸡蛋、猪肝瘦肉粥,还是猪肉炒地瓜,津津有味~

犹记得,每天清晨,最早起的婆婆,用铁罐泡了一大罐的咖啡,喝不完就留到午后。然后,我们在后院远方眺望在下两条街的马来小贩,是否摆档卖炸香蕉。然后,凉凉的午后,围在一起,喝着热茶,吃着炸香蕉~

时光飞逝。
怀念,怀念童年~

还有两天,婆婆第三年的忌日。
想念,想念婆婆~

Sunday, May 22, 2011

生日感想

今天又老了一岁,28了,不年轻了~

今天,收到很多的祝福,不管是电话的还是面子书的,感动~

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科技的发达。以前总是记得朋友的生日,然后传个简讯或打个电话祝福朋友;更早之前会出来庆祝生日。现在,拜科技的发达,减少了脑袋的运用,面子书总会提醒你,哪位朋友生日了,可以在他的面子书留言祝福~

不知道为什么,科技的便利却总是让我觉得人和人的关系是疏离,却又靠近。因为科技,和笔友更方便的联络;因为科技,更了解朋友的境况然后关心;可是,也因为科技,大家就靠着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方方的字体,表达关心;因为科技,不需要用脑记着,就可以因为它的提醒功能表达祝福。心意仍旧在,可是感觉就缺少了一些东西。

所以我说,科技,是方便的;可是 ,也是冰冷的~

Saturday, April 23, 2011

心中的小星星Like Star on Earth




刚看了一部电影,好看的电影《心中的小星星Like Star On Earth》,由Aamir Khan导和演的宝莱坞电影。电影叙述的是一位有阅读障碍症(Dyslexia) 的小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伊夏的九岁小男孩。文字对他而言就是跳跃的文字。常常,他会把b写成d,把t写成h。因为这个原因,他没办法好好的阅读和书写;没办法将影像和文字连接起来。学校的老师觉得他是白痴,是笨蛋。他的父亲觉得他学习态度恶劣,个性调皮。但,画画却是他的天分,他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

伊夏一直很努力,可是文字对他还是跳跃的影像。因为害怕老师的责骂,伊夏逃课;怕被父母骂,伊夏请哥哥代谢假单。事情穿帮,结果伊夏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因为阅读和书写的困难,他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老师的评价依然是白痴,笨蛋,疯子。他开始失去信心,甚至对他最喜爱的画画也没有兴趣。尼克老师,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发现伊夏和他同样拥有阅读障碍的问题。尼克,一个曾经在特殊学校教书的老师,极力帮助伊夏,协助他找回自信,找回创意,找回对画画的兴趣,造就伊夏这位天才,让他不至于成为正规教育制度地下的迷途羔羊。

看完电影,有深深的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他们需要的是被接受。孩子存在学习障碍问题,学校老师应该做的不是责骂,更多的应该是找出小孩问题的症结,解决然后陪伴他成长;父母应该正视小孩的问题,他们的小孩不是智障,只是存有学习障碍。孩子需要被接受,所谓的关心要发自内心,要给予拥抱,要给予陪伴,要给予爱。纵使外面的社会现实,孩子需要面对竞争的挑战,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接受他们,陪伴他们成长,发挥他们的天分,让他们发光发亮,而不是拔苗助长。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是特殊教育的需要;让我看到的是父母需要给予的包容;让我看到孩子内心的恐惧和渴望;让我看到老师的力量;让我看到有学习障碍的小孩需要被理解被包容;让我看到我们对于学习障碍资源上的缺乏;太多太多。。。

电影的最后,我流泪了。流泪是因为看到小孩眼中所表达的光彩,他被理解了~
Aamir Khan真的很厉害。这是继看了他在《3 Idiot》的演出后,另一部让我感动也深思的电影。Aamir Khan,好样的~

Friday, March 18, 2011

归属感



应学校校讯《培中人》所邀,需要写一篇稿,一篇关于事务处的稿。隔了很多天的稿,因为写不出,所以焦头烂额了几天,但依然还是没有头绪。

我想,我想切入的点,基本上有两点,其一是责任,其二是我的学校是我家的概念。

为何想切入这两个主题?我想主要应从独中的特性谈起。我想很多学生,甚或是老师或社会大众对于独中的特性或不甚了解。独中教育到底与国中有何区别?作为马来西亚华教堡垒的独中,其主要教学媒介语为华文,与小学教育构成一个基本教育的整体。唯《1960年达立报告书》规定中学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两种。这意味着,独中面对两个选择,即接受政府津贴和教育条例限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或不接受津贴成为独立中学,则必须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因为1961年的独中改制风波,全国独中剩下60所。因此,独中成了民办的教育体制,学生除了需支付学费外,全校上下也需常年向华社及外界人士募款,以维持学校的日常开销及学校的发展。另外,根据保守估计,每个独中生每年需补贴300马元,也就是说,华人社会每年要为独中捐献1500万马币以上,以维持独中的运作,而这还不包括其他捐款。

尽管各独中发展皆筚路蓝缕,但学生依然是教育的主体。学校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更安心地上课,老师可以更顺畅地教学是当务之急。战战兢兢做了事务主任的这3个月里,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灌输学生“学校是我家”的概念,意即加强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把学校当作是自己的家来看待。特别钟爱旧教室前树上刻着的“我的学校我的家”这几个字。思考,学生只有在把学校当作是自身的家的情况下,对于学校的爱才会更浓烈;在协助的主动性上也会有所提升。

心存感恩,感恩学生在每次活动的配合和协助善后。感恩,感恩一些同学总是默默地协助维修或整理学校公物,让全体师生教学皆顺畅。唯,察觉学生们总会在活动结束后,将借用的用具“不小心”遗忘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又或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之后,留下满地的纸屑或垃圾。理想化的认为,当学生把学校当作自身的家时,所谓的“遗忘”或满地纸屑将会减少甚至不存在。

所以,同道们,同学们,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就扎扎实实地干一场吧!

Saturday, February 5, 2011

留级制度



昨天,亲戚谈到独中教育的留级制度,让我陷入思考~

亲戚说他不喜欢独中,尤其是留级制度。他觉得留级制度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自尊,毕竟不是每个小孩都是资质优等的人。他朋友的小孩留级第二年后就会退学或转学。他赞赏国中的直升制度,认为学生至少每年都会认十是个生词,5年下来也会累积不少知识。最重要的,这制度不会毁了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他建议应该以分班的制度,即前段和后段班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教导,依照各自的资质去进行教导,即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听了他的说话,我思考了很久。之前也曾经和朋友讨论过留级制度的优劣。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达到所谓的学术标准,如果硬让他升班,是害他而非帮助他的一种方式。所谓的劣势,就如我亲戚所给予的例子,太多学生在知道自己留级过后总会选择退学。又或家长总会到校求情或为孩子保证,只希望孩子能够升班。

思考,所谓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育人,更多的时候是让孩子回归到所谓的学习态度和状况里。所谓的分班制度,或许能以特辅班的方式处理,即让学生先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和赞同亲戚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最主要的是孩子本身要有目标。所以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师资方面的培养,老师需以怎样的态度或方式去教导不同类型的小孩也是一个考验。

但是,所谓的留级制度到底有没有一个存在的必要?又或是以分班制度进行即可?又或是不管哪一个制度,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制度?然后保持学生的信心与自尊?

我想,我需要时间再消化~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新年有感~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感觉好懒,只想呆在家~

每一年的新年,总是会和一群小孩混在一起玩闹。今年,也不会是例外~只是差别的,总会不经意地去观察,然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病~

察觉,家庭教育很重要,又或是说教育应从小做起。坚信,孩子的坏习惯需要一些行为主义的薰陶,需要适时给予正负增强。观察,小孩有时的爱答腔或是为吸引别人之注意力,父母或长辈除了直接给予责备,说明不礼貌,其实我心里在想,孩子他真的明白什么叫做不礼貌,这么抽象的东西吗?

我在想,除了告诉孩子该行为不礼貌的同时,是否应该解释为什么那是个不恰当的行为?什么行为才是恰当的?如果根据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小孩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渐渐往抽象发展。同时,也包括了同化(assimilation)和适应(accommodation)。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所谓的学习理论真的需要应用。

短短一篇,杂乱无章。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Wednesday, February 2, 2011

我和老师这份行业~



我很喜欢当老师。小时候,老师总会问以后长大有什么志愿,每一次我总会说医生、护士和老师。一直到上了中学以后,渐渐确定未来的路想要朝教师这份行业走去。但在中学毕业后,一次代课(补习)的经验,竟然让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当老师的料,结果在大学时代就跑去选读了估计师与建筑的这门科系。

大学的第二年,开始意识自己还是放不下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梦想,但还是熬了4年半,完成了建筑系学士课程。4年半的大学课程告诉我,不可以再浪费时间,选择自己所爱的,总比做着自己不爱的好太多了。所以,大学一毕业,就跑去小学时的母校教了半年的书。老实说,那次的教书经验确实不太好。不太好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把教书看得太简单,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对所谓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不甚了解,然后我就一头陷进去了~

半年后,转去銮中工作。我想,我喜欢在学校工作,一辈子都会在学校服务。在銮中工作的两年半,虽然只是进行行政工作,但也是一种让自己沉淀,让自己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銮中,开展了我对人的接触。我想,这对未来我在教育岗位上是有帮助的。

2010 年重新开始了教书生涯,地点在笨珍培群独中。去年一年对教育的摸索,我只能说今年的我更坚定了。通过教育硕士课程对我的洗礼,渐渐开始发展自己对于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理论的探索。我相信人本教育,去年的教学生涯也全面施展,虽然效果不好,但至少我愿意去尝试,然后去反思。

2011 年,经过了一年经验的反思和教育课程的洗礼,慢慢改变了教学方式。我依然相信人本教育,依然觉得应该要解决孩子的需要后,学习动机才会产生。但今年的我,也明白了行为主义,意即适时的给予孩子正负面的增强,让他们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同样的,孩子依然是教育的主体。我选择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导他们。

那天与两位朋友聊天。一位问我,为什么我可以坚持每星期三天花来回两小时的车程,从笨珍到新山上课。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要做老师。因为不是本科系,所以我需要一些知识,一些让我在教学路上得以辅助我的知识。另外一个朋友与我分享了一年教学经验的成果。我说,所谓的教育目地,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产生比较永久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是得以让他们学习更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

这也是我对的教育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