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8, 2011

归属感



应学校校讯《培中人》所邀,需要写一篇稿,一篇关于事务处的稿。隔了很多天的稿,因为写不出,所以焦头烂额了几天,但依然还是没有头绪。

我想,我想切入的点,基本上有两点,其一是责任,其二是我的学校是我家的概念。

为何想切入这两个主题?我想主要应从独中的特性谈起。我想很多学生,甚或是老师或社会大众对于独中的特性或不甚了解。独中教育到底与国中有何区别?作为马来西亚华教堡垒的独中,其主要教学媒介语为华文,与小学教育构成一个基本教育的整体。唯《1960年达立报告书》规定中学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两种。这意味着,独中面对两个选择,即接受政府津贴和教育条例限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或不接受津贴成为独立中学,则必须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因为1961年的独中改制风波,全国独中剩下60所。因此,独中成了民办的教育体制,学生除了需支付学费外,全校上下也需常年向华社及外界人士募款,以维持学校的日常开销及学校的发展。另外,根据保守估计,每个独中生每年需补贴300马元,也就是说,华人社会每年要为独中捐献1500万马币以上,以维持独中的运作,而这还不包括其他捐款。

尽管各独中发展皆筚路蓝缕,但学生依然是教育的主体。学校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更安心地上课,老师可以更顺畅地教学是当务之急。战战兢兢做了事务主任的这3个月里,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灌输学生“学校是我家”的概念,意即加强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把学校当作是自己的家来看待。特别钟爱旧教室前树上刻着的“我的学校我的家”这几个字。思考,学生只有在把学校当作是自身的家的情况下,对于学校的爱才会更浓烈;在协助的主动性上也会有所提升。

心存感恩,感恩学生在每次活动的配合和协助善后。感恩,感恩一些同学总是默默地协助维修或整理学校公物,让全体师生教学皆顺畅。唯,察觉学生们总会在活动结束后,将借用的用具“不小心”遗忘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又或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之后,留下满地的纸屑或垃圾。理想化的认为,当学生把学校当作自身的家时,所谓的“遗忘”或满地纸屑将会减少甚至不存在。

所以,同道们,同学们,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就扎扎实实地干一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