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9,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三)

最近“赋闲”在家,看了几本书。看书的速度一向很慢,但短短两个星期也看了三本的书:《天虹小学战队》、《单向街-愚蠢的一代?》和《勇闯波斯湾-科威特、巴林大冒险》。三本书的类型皆不同,到也让我看得很满足。

这本书说的是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人的头脑。书里有多篇文章,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许知远的,Nicholas Carr 的和谢丁的<一堂法学课>。


, 许知远说"一种趋向已经展现出来:一方面在网络上聚集的舆论力量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进步,它经常是即兴表演式的,是围绕着媒体象征性的短暂炫耀,参与者迅速在喧闹中获得满足,没有兴趣关注其持续性变化--即兴式的介入,不足以塑造真正的社会运动,它是碎片化、单一化的;另一方面,人们放纵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共空间迅速私人化,一场私人争吵、一种个人情绪,有可能迅速占领整个网络空间,人们加入一场毫无意义的群体游戏,这个世界迅速地低俗化,越来越浅薄。。。。。" 想起上星期六和朋友叙旧时,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小小当头棒喝。他说,网路上,尤其是面子书的文章或图片传阅度很高。当真实与谎言分不清的时候,类似的传阅分享,到最后可能谎言也会变真实了。听到这个,我觉得挺赞同。许知远说网路上的舆论通常是短暂和即兴式的。可能我太现实,总觉得在按下分享键的同时,除了纯粹为了分享,感觉也像是另一种的需要被认同。当大家都在分享或谈论相关新闻时,以分享方式作为一种参与,感觉就如同作者所说,它或许是短暂地不足以形成一股真正的社会进步。,纯粹为分享而分享,或许也无所谓分析对错是非。
Nicholas Carr说"沃尔夫担忧网络导致的“效率”与“即时”至上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我们深入阅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产生于早期的技术-印刷术时代,那个时代使得长篇、复杂的作品成为常识。而当我们在网上阅读时,沃尔夫说,我们倾向于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我们解释本的能力,在深入阅读时进行丰富联系的能力,正在大规模消解。" 我想我也是受互联网荼毒的人。以前爱细阅报章的我,其实也慢慢察觉自己深度阅读能力的消减。所以,最近的自己,更常的是回复以前的阅读习惯,不管是报章,抑或是书籍也罢。我可不想变笨!!哈哈。
<一堂法学课>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说明学生的变化。教授赵晓力认为,精英的比例是2.4%。他们上课时也显得炯炯有神。赵晓力教得法学课与其说是教授法学,我觉得更大的程度他是教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透过大量的阅读吸收知识。可是时代与学生的变化,让他从原本的上课要求学生将书中的字字句句朗读出来,改变成要求学生上台报告,开始布置作业。"我们不止需要真知灼见的老师,也许还需要一批渴望真知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 想起年学士课程和念硕士课程的自己,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学士课程时,上课总是打瞌睡,有时也会做别的事;作业也是copy paste,完全没有得到知识的渴望。上了硕士,开始认真听课做作业, 知识也真的慢慢积累。
这是花最快时间看完的一本书。两天。是一本旅游书籍。说的是一位台湾年轻人独自闯荡科威特(Kuwait)和巴林(Bahrain)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你会对中东国家了解多一点,你会对石油经济了解多一点;你会对伊斯兰教了解多一点。原来科威特的币值这么大,是全世界第一,KD1=RM12; 原来巴林的币值是世界第三,BD1=RM8.8。原来石油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原来。。。。
虽然是一本旅游书,可是作者旅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官去看,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各地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我挺向往的。。。。

 

Sunday, June 24, 2012

我思故我在



今天很认真的看了报纸,结果有几条新闻发人深思。。。

看见全国教育制度检讨对话会的新闻,家长民众建议教育不应与政治挂钩。他们更建议,教育部长应由非政治人物担任。看见这条新闻,有点当头棒喝。当中也出现一些论调和例子,比如雪州大学学生PTPTN被冻结,因为政治角力,最后被殃及的还是学生。之前,念硕士时,也有耳闻教授们对现进教育制度的批评及建议,但教育部仍不受用。有时,看见教育以开倒车的方向进行,又或是以政治为目的,缺乏详细的教育考量,就觉得可惜心痛。到底要学生做多少次的白老鼠?想起曼德拉说的,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强而有力的武器。我不清楚我国的政治人物是否真的见到这一点?或许,由一位教育教授或专家来担任教育部长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至少教育政策能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                 

另一则新闻说的是马六甲马华妇女组主席江雪霞被被国阵前国州议员协会开除会员籍,原因是因为参与428的净选盟活动。前几天也看见我国外交部长赛哈密抨击新加坡3为新加坡官员出席428净选盟的活动。他表示他们对这件事感到非常生气,虽然3位当事者表明他们是以个人身份出席。看到这些新闻,觉得很奇怪,表达诉求,让大家有个更美好的马来西亚不应该是每个大马人的愿望吗?不是一个大马的表现吗?因为爱,才批评建议不是良好的表现吗?难道要因为爱,所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对吗?这真的是你们要的国民吗?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直在退后的国民?

另一则新闻说的是首相纳吉说反对党只有三不:不感恩、不兑现承诺及不偿还债务。其实,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政党间的相互抨击总会出现?虽然我清楚知道这是政治的角力。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更好的马来西亚,但最后还是会因为权和利而忽略群众的利益。昨天,朋友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楚真实与谎言;当一个谎言一直被夸大及宣传时,到最后我们就会相信他是真的了。突然,脑里想起428时, TV3处理新闻的方式,夸大民众暴力的举动,缩小净选盟的举办目的及诉求。截取部分不属于完整真实的画面,是不是与说谎无异?利用新闻来夸大及言过其实,是不是另一种将谎言变真实的方式?

三则新闻,让星期天的早上变得有些暗沉。。。

Saturday, June 23, 2012

Change is permanent


最近写文章的风格变了。以前很感性,最近都多了少少的理性。说真,我真的很不习惯。。。

最近有个想法,朋友是长久的吗?同事之前说了很经典的话。他说,人在年轻时总爱与朋友为伍,受他们的影响;人到中年,就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家人身上;人老了,又再需要朋友的陪伴。

听了也很有同感。以前中学或大学的自己,对朋友很重视,每次周末回乡,总会将时间留给朋友,天天出去喝茶叙旧也不觉累;工作出来后,慢慢地总会想呆在家。心里面有时会觉得可惜。可惜因为一些以前听亲密的朋友,各自因为不同的原因,慢慢疏远了。有时候,想找回一些曾拥有的感觉,但人的经历或许会造成改变。

那天与一位朋友见面,他说在人际或事情处理上我总是学不会,所以总不会保护自己。其实,也察觉了自己的转变,感觉有点悲观了,以前总会奋勇向前,现在会采取逃避的一种消极方式,包括与朋友交往叙旧时我也察觉到自己的转变。

人的经历真的会不期然地作出改变,有时连你自己都无法适应。。。。

Friday, June 22,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之二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最近兴起想回到从前的时光,写写文章,写写感想。

最近心里总有个想法,但一直没抽空实行。以前有个习惯,总会习惯性地写下对电影或书本的观后感或是读后感。前几年因为工作,也因为自己工作狂的态度,书也慢慢少看了。

教书的这两年还是抽空看了些书。书的类型也慢慢以教育书种为主。



<永远向着更美好-教育理想的追求与思考>是黄祯玉的作品。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让人不禁思考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否出了问题?同时对教育理应有的样子进行一番的深思,开始去注意一些以前从未注意的事。 书本分为理念篇(为什么教?)、学生篇(教育谁?)、教师篇(谁教育?)和考试篇(怎样教?)。书里收集的虽然是作者近十年来的作品,但你会不期然发现我国教育界的问题竟然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从师资短缺、到教师专业、到学生的评估和填鸭式制度、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作者再在提醒我们已遗忘的教育思考。


这是前两天才看完的书本,一本印尼翻译小说。我喜欢这本书。书里说的不只是希望与坚持,它也让你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种族的差异;然后会重新思考教育这份行业。

书里有作者的童年影子。 穆罕西亚小学是一间位于乡下地区的宗教小学,学校的外表像是危楼,也是教育部一直想方设法想关闭的学校。教育部官员更出了一套难题,学校若没办法招收10位学生,就必须被关闭。故事的主人是两位老师和10位学生的故事。老师如何带领学生们发挥创意与激情,如何坚持,让学校免于被关闭,甚至被锡矿公司摧毁的命运。

书里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一位叫林唐的学生。他是一个聪慧的学生,对学习很有热忱。可是很可惜,因为父亲去世了,因为家境贫穷的关系,最后他被逼退学,去承担养家的重责大任。思考,教育虽然是宪法赋予的责任,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现实状况而被逼放弃学习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书里也表达了印尼的贫富悬殊。锡矿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苦力,不管是生活上、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书里有段话,形容印尼的马来人,感觉也很经典:“然后我看到那些打算参加抢孤的马来人。他们没有组队行动,反而各自为政,而我也知道为什么。对我而言,抢孤不光是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一座文化图书馆,从中可以看出许多民族特质。抢孤让我更了解自己所属的马来族群,以及人性的本质。马来人一如既往,无法团结行事。他们不懂的一步步策划来赢得胜利,反而因为内部矛盾而自相残杀。他们一受到批评就怒发冲冠,鲜少自我反省,最喜欢互相唱反调,然后兴高采烈地争执不同的论点。只要没有在那些无意义的论战中丢脸,马来人根本不在乎群体是否完成目标。而且我能确切的指出,论战中声音最大、讲话最滔滔不绝的,通常就是最愚昧无知的人。”  看到这一段,其实我不期然想到雪州大学学生PTPTN被冻结的事。

待续。。。。



Monday, June 18,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

这几年来,一些习惯已经慢慢改变。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大学时期无“报”不欢,总会详细阅读报章的新闻;到现在总会不期然地放弃阅报的机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时候也挺后知后觉。

报纸虽然少看了,但在这一年多来,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书,除了功课与学业要求外的课外书。有阵子和朋友说,书柜上的书不知道是我很想看的书,还是我应该看的书?喜欢买书,尤其是在书展更会大买特买。很多书本摆在书柜里,一些甚至放了4或5年都一直没机会看。


这是和同事借的书。一年多前看的书。看了心里有小小向往,对于芬兰的教育制度。教育应该就是这么办;以人为本,no one left behind。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不同,作为一位老师,到底应该以怎么样的专业去作出引领。辞职后,曾经回顾以往的自己,总会怀疑,怀疑自己到底是教导学生如何考试?还是真正做了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育人,即除了传达知识,还包括如何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最近的周末总会帮忙协助照顾姐姐的小孩。有时也会教导他做功课。那天,外甥女和外甥问我可不可以教他们钱币的概念。我竟然有一点心慌。如何教小孩子概念,我发现我不太擅长。更多的时候,我想我给予他们的更多是metacognition的概念,多过concrete的概念。无奈下,还是寻求了朋友的协助。

还有半年就硕士毕业去。毕业后会何去何从?之前有教授建议继续修读博士课程去,研究完成后或许可在大学或学院教书。朋友问我,是否曾考虑修博士去?我也不清楚,也觉得迷茫。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不太习惯在大学或学院教书。从大学起,很清楚知道以后自己要做老师,在独中。朋友曾经问我,我到底是喜欢做老师这份工作?还是喜欢做华文教育的工作?是前途也好,是心愿也罢,我想我还要再聆听自己的声音。


 这是最近刚看完不久的书。最初阅读时,很多人都告诉我说这是一本很沉闷的书。我承认,我也很容易受人影响,所以看到还不到一半,就真的觉得这书很沉闷。暂停了一阵子,觉得做事总不能半途而废。最后,还是把整本书看完了。

书中描述的世界是集权的。位高权重者如何利用权力,让人民去看到或相信所编制的真实,谎言式的真实;真实式的谎言。看完了,有一阵子觉得马来西亚也像是书里面描述的一样;有时候连自己也分不清楚所有的资讯的真实性。同一个课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前的我会觉得很多时候只是处事的看法不同;现在总会觉得为了权和利,人总会编制谎言,昧着良心去扯谎。更多的资讯,宁愿选择不再相信;即便是你说我悲观也好,说我认清也罢。

待续。。。。


Saturday, June 9, 2012

<多元智慧与共同领导>观后感



因为Presentation的关系,之前简单地翻阅了一本书,一本由Thomas Hoeer 撰写的书。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私立小学校长。书中除了分享他作为一校之长的经验,也分享了所谓的“共同领导(collegiality)”的概念。作者深信所谓的领导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艺术。他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其实作为学校重要资产的教师,其学习与成长也应该被注重。

所谓的“共同领导”除了教职员的亲密关系是根本外,如何协助互相的成长迈向共同目标也是重点。书上也说,共同领导与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的差别在于,共同领导除了着重教师间的合作精神,也在意如何让同事间能互助成长。作者说明共同领导共有五个元素:

 (一)、共同讨论学生的课题,当中包括了学生的优点、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改变;甚至乎如何牵涉父母一同协助孩子的成长。
(二)、共同发展课程纲要。作者认为教师间共同发展课程纲要是促进了解课程的一种方式。这也让我联想到部分独中采用共同备课的概念。每位老师有不同的教法,教材或不尽不同。透过共同备课的方式,其实也可以达到同时兼互助成长的效果。
 (三)、互相观摩教学。透过观摩教学,观摩的同事可以给予正面的回应,让被观摩的教师可以改善其教学方式。此番互动的方式,除了可以协助同事间的成长,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四)互相指导。作者建议教师向同事分享对于课程的知识、阅读教育文章后的观后感或感受、甚至乎培训课后的所思所想及所学。
(五)与行政人员共同学习。透过与行政人员探讨学校的前景,共同学习,可以促进之间的关系。就这一点,作者也说明,在谈论学校决定时,不论是教师或行政人员,也应该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的角色。

另外,作者也建议了几项促进共同领导的方式,其中包括了:

 (一)、建立读书会。读书会的建立,可以是在课前又或是放学后进行。透过阅读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或书籍及分享读后感,教师间可建立对于教育的共同想法与概念。作者也表明,一开始或许老师会抗拒参与,故可以先吸引核心老师参与学习,然后再慢慢发出影响。他也表示,校长需卸下观察者的身份,而改以同事的身份参与读书会,并需积极作出分享。
 (二)、分享知识环节。作者也建议可在教职员会议中加入教师分享的环节。教师虽然会抗拒,但当此环节以一种必要的形式发展,教师除了会分享正面的信息如阅读观后感、培训心得或教学知识,也会逐渐吸引老师分享自己教学上的失败经验。
 (三)、让教师参与新老师面试过程。透过面试,旧有老师可以了解新进老师对教育的想法、策略,这也有助于老师们日后的合作及关系的建立。必要时,校长还会安排旧有老师与新进老师人选, 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见面,以增进了解彼此的教学想法。最后,旧有老师也会向校长提出对于相关新进老师的想法。
 (四)其他的方式也包括了将共同领导的概念作为学校愿景及教师评估的其中一个选项;以及创造教师发展课程纲要的环境。 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小章节,但却觉得这位校长的经验的确宝贵。在创造了教职员间的互助成长后,不但教师的发展被注重,所谓的团队精神也可逐渐建立。一所学校,除了校长的领导,透过共同领导的方式,学校或许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