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6, 2011

培训心得报告



自古以来,教师起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重责大任。根据研究表示,教师的工作环境是极具压力的。除了需避免误人子弟,也需面对学生家长甚或是教育部的严格要求。调查表示,在雪隆一带的老师被归类为最压力的教师,因为每星期平均需在教学方面花74个小时,当中也包括课外活动的时间。另外,调查也显示多个国家的教师心理疾病也渐渐提升。

此次的培训主要谈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桑标教授提及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其实不只是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亦在教师群中发生。大多数的独中教师并非本科系毕业,也没接受过正规的师资或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上往往会面临困境。当这些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并无法获得妥善的解决时,教师们将会面临习得性无助的问题。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失败的经验后,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采取了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因此,如何在教师面对相关困境时予以适当的协助及鼓励是关键。

无法否认,人是属于群体的动物,无法与其周遭的社会或社群摆脱关系。往往,周遭的同事或朋友会起着外在的动力因素(Extrinsic motivators)。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将人的需求划分为7个层次,即匮乏需求(生理、安全、归属感、自尊)和成长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匮乏需求对生理及心理的幸福感极其重要,必须被满足。一旦满足之后,这些需求的动机就会减少。其中爱和自尊或是最重要的匮乏需求,当教师不觉得被爱和不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就不会有动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目标或内在动力。因此,人是需要被认同的有机体。

另外,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强调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是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因此,人的行为表现不能单单是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or)的驱使,也并非完全受控于外在的动力因素。因此,如何创造环境,提升个人对人、事、物的正面认知和看法成为行为动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如何提升教师对于自我成效感(Self efficacy)也是造就个人对本身的能力的信心来源。

当新手老师面对教学习得性无助时,除了要求其需达到特定的标准,更应该设法提升它的自我成效感。通过给予正面的强化,可令其达到提升自我成效感。所谓的正面强化包括了言语上的鼓励及肯定,同理他们的困境,认同他们所做出的努力等。周弘的赏识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在谈要如何赏识孩子时,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教师)自己本身也需要被赏识。当然,该赏识也可能是来自学生对你的肯定,不过校方也需要采取相关的行动或政策来发掘老师的亮点,赏识他们在教学上的付出和努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