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9, 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三)

最近“赋闲”在家,看了几本书。看书的速度一向很慢,但短短两个星期也看了三本的书:《天虹小学战队》、《单向街-愚蠢的一代?》和《勇闯波斯湾-科威特、巴林大冒险》。三本书的类型皆不同,到也让我看得很满足。

这本书说的是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人的头脑。书里有多篇文章,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许知远的,Nicholas Carr 的和谢丁的<一堂法学课>。


, 许知远说"一种趋向已经展现出来:一方面在网络上聚集的舆论力量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进步,它经常是即兴表演式的,是围绕着媒体象征性的短暂炫耀,参与者迅速在喧闹中获得满足,没有兴趣关注其持续性变化--即兴式的介入,不足以塑造真正的社会运动,它是碎片化、单一化的;另一方面,人们放纵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共空间迅速私人化,一场私人争吵、一种个人情绪,有可能迅速占领整个网络空间,人们加入一场毫无意义的群体游戏,这个世界迅速地低俗化,越来越浅薄。。。。。" 想起上星期六和朋友叙旧时,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小小当头棒喝。他说,网路上,尤其是面子书的文章或图片传阅度很高。当真实与谎言分不清的时候,类似的传阅分享,到最后可能谎言也会变真实了。听到这个,我觉得挺赞同。许知远说网路上的舆论通常是短暂和即兴式的。可能我太现实,总觉得在按下分享键的同时,除了纯粹为了分享,感觉也像是另一种的需要被认同。当大家都在分享或谈论相关新闻时,以分享方式作为一种参与,感觉就如同作者所说,它或许是短暂地不足以形成一股真正的社会进步。,纯粹为分享而分享,或许也无所谓分析对错是非。
Nicholas Carr说"沃尔夫担忧网络导致的“效率”与“即时”至上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我们深入阅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产生于早期的技术-印刷术时代,那个时代使得长篇、复杂的作品成为常识。而当我们在网上阅读时,沃尔夫说,我们倾向于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我们解释本的能力,在深入阅读时进行丰富联系的能力,正在大规模消解。" 我想我也是受互联网荼毒的人。以前爱细阅报章的我,其实也慢慢察觉自己深度阅读能力的消减。所以,最近的自己,更常的是回复以前的阅读习惯,不管是报章,抑或是书籍也罢。我可不想变笨!!哈哈。
<一堂法学课>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说明学生的变化。教授赵晓力认为,精英的比例是2.4%。他们上课时也显得炯炯有神。赵晓力教得法学课与其说是教授法学,我觉得更大的程度他是教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透过大量的阅读吸收知识。可是时代与学生的变化,让他从原本的上课要求学生将书中的字字句句朗读出来,改变成要求学生上台报告,开始布置作业。"我们不止需要真知灼见的老师,也许还需要一批渴望真知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 想起年学士课程和念硕士课程的自己,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学士课程时,上课总是打瞌睡,有时也会做别的事;作业也是copy paste,完全没有得到知识的渴望。上了硕士,开始认真听课做作业, 知识也真的慢慢积累。
这是花最快时间看完的一本书。两天。是一本旅游书籍。说的是一位台湾年轻人独自闯荡科威特(Kuwait)和巴林(Bahrain)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你会对中东国家了解多一点,你会对石油经济了解多一点;你会对伊斯兰教了解多一点。原来科威特的币值这么大,是全世界第一,KD1=RM12; 原来巴林的币值是世界第三,BD1=RM8.8。原来石油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原来。。。。
虽然是一本旅游书,可是作者旅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官去看,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各地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我挺向往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