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3, 2011

心中的小星星Like Star on Earth




刚看了一部电影,好看的电影《心中的小星星Like Star On Earth》,由Aamir Khan导和演的宝莱坞电影。电影叙述的是一位有阅读障碍症(Dyslexia) 的小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伊夏的九岁小男孩。文字对他而言就是跳跃的文字。常常,他会把b写成d,把t写成h。因为这个原因,他没办法好好的阅读和书写;没办法将影像和文字连接起来。学校的老师觉得他是白痴,是笨蛋。他的父亲觉得他学习态度恶劣,个性调皮。但,画画却是他的天分,他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

伊夏一直很努力,可是文字对他还是跳跃的影像。因为害怕老师的责骂,伊夏逃课;怕被父母骂,伊夏请哥哥代谢假单。事情穿帮,结果伊夏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因为阅读和书写的困难,他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老师的评价依然是白痴,笨蛋,疯子。他开始失去信心,甚至对他最喜爱的画画也没有兴趣。尼克老师,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发现伊夏和他同样拥有阅读障碍的问题。尼克,一个曾经在特殊学校教书的老师,极力帮助伊夏,协助他找回自信,找回创意,找回对画画的兴趣,造就伊夏这位天才,让他不至于成为正规教育制度地下的迷途羔羊。

看完电影,有深深的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他们需要的是被接受。孩子存在学习障碍问题,学校老师应该做的不是责骂,更多的应该是找出小孩问题的症结,解决然后陪伴他成长;父母应该正视小孩的问题,他们的小孩不是智障,只是存有学习障碍。孩子需要被接受,所谓的关心要发自内心,要给予拥抱,要给予陪伴,要给予爱。纵使外面的社会现实,孩子需要面对竞争的挑战,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接受他们,陪伴他们成长,发挥他们的天分,让他们发光发亮,而不是拔苗助长。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是特殊教育的需要;让我看到的是父母需要给予的包容;让我看到孩子内心的恐惧和渴望;让我看到老师的力量;让我看到有学习障碍的小孩需要被理解被包容;让我看到我们对于学习障碍资源上的缺乏;太多太多。。。

电影的最后,我流泪了。流泪是因为看到小孩眼中所表达的光彩,他被理解了~
Aamir Khan真的很厉害。这是继看了他在《3 Idiot》的演出后,另一部让我感动也深思的电影。Aamir Khan,好样的~

Friday, March 18, 2011

归属感



应学校校讯《培中人》所邀,需要写一篇稿,一篇关于事务处的稿。隔了很多天的稿,因为写不出,所以焦头烂额了几天,但依然还是没有头绪。

我想,我想切入的点,基本上有两点,其一是责任,其二是我的学校是我家的概念。

为何想切入这两个主题?我想主要应从独中的特性谈起。我想很多学生,甚或是老师或社会大众对于独中的特性或不甚了解。独中教育到底与国中有何区别?作为马来西亚华教堡垒的独中,其主要教学媒介语为华文,与小学教育构成一个基本教育的整体。唯《1960年达立报告书》规定中学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两种。这意味着,独中面对两个选择,即接受政府津贴和教育条例限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或不接受津贴成为独立中学,则必须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因为1961年的独中改制风波,全国独中剩下60所。因此,独中成了民办的教育体制,学生除了需支付学费外,全校上下也需常年向华社及外界人士募款,以维持学校的日常开销及学校的发展。另外,根据保守估计,每个独中生每年需补贴300马元,也就是说,华人社会每年要为独中捐献1500万马币以上,以维持独中的运作,而这还不包括其他捐款。

尽管各独中发展皆筚路蓝缕,但学生依然是教育的主体。学校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更安心地上课,老师可以更顺畅地教学是当务之急。战战兢兢做了事务主任的这3个月里,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灌输学生“学校是我家”的概念,意即加强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把学校当作是自己的家来看待。特别钟爱旧教室前树上刻着的“我的学校我的家”这几个字。思考,学生只有在把学校当作是自身的家的情况下,对于学校的爱才会更浓烈;在协助的主动性上也会有所提升。

心存感恩,感恩学生在每次活动的配合和协助善后。感恩,感恩一些同学总是默默地协助维修或整理学校公物,让全体师生教学皆顺畅。唯,察觉学生们总会在活动结束后,将借用的用具“不小心”遗忘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又或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之后,留下满地的纸屑或垃圾。理想化的认为,当学生把学校当作自身的家时,所谓的“遗忘”或满地纸屑将会减少甚至不存在。

所以,同道们,同学们,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就扎扎实实地干一场吧!

Saturday, February 5, 2011

留级制度



昨天,亲戚谈到独中教育的留级制度,让我陷入思考~

亲戚说他不喜欢独中,尤其是留级制度。他觉得留级制度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自尊,毕竟不是每个小孩都是资质优等的人。他朋友的小孩留级第二年后就会退学或转学。他赞赏国中的直升制度,认为学生至少每年都会认十是个生词,5年下来也会累积不少知识。最重要的,这制度不会毁了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他建议应该以分班的制度,即前段和后段班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教导,依照各自的资质去进行教导,即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听了他的说话,我思考了很久。之前也曾经和朋友讨论过留级制度的优劣。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达到所谓的学术标准,如果硬让他升班,是害他而非帮助他的一种方式。所谓的劣势,就如我亲戚所给予的例子,太多学生在知道自己留级过后总会选择退学。又或家长总会到校求情或为孩子保证,只希望孩子能够升班。

思考,所谓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育人,更多的时候是让孩子回归到所谓的学习态度和状况里。所谓的分班制度,或许能以特辅班的方式处理,即让学生先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和赞同亲戚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最主要的是孩子本身要有目标。所以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师资方面的培养,老师需以怎样的态度或方式去教导不同类型的小孩也是一个考验。

但是,所谓的留级制度到底有没有一个存在的必要?又或是以分班制度进行即可?又或是不管哪一个制度,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制度?然后保持学生的信心与自尊?

我想,我需要时间再消化~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新年有感~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感觉好懒,只想呆在家~

每一年的新年,总是会和一群小孩混在一起玩闹。今年,也不会是例外~只是差别的,总会不经意地去观察,然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病~

察觉,家庭教育很重要,又或是说教育应从小做起。坚信,孩子的坏习惯需要一些行为主义的薰陶,需要适时给予正负增强。观察,小孩有时的爱答腔或是为吸引别人之注意力,父母或长辈除了直接给予责备,说明不礼貌,其实我心里在想,孩子他真的明白什么叫做不礼貌,这么抽象的东西吗?

我在想,除了告诉孩子该行为不礼貌的同时,是否应该解释为什么那是个不恰当的行为?什么行为才是恰当的?如果根据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小孩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渐渐往抽象发展。同时,也包括了同化(assimilation)和适应(accommodation)。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所谓的学习理论真的需要应用。

短短一篇,杂乱无章。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Wednesday, February 2, 2011

我和老师这份行业~



我很喜欢当老师。小时候,老师总会问以后长大有什么志愿,每一次我总会说医生、护士和老师。一直到上了中学以后,渐渐确定未来的路想要朝教师这份行业走去。但在中学毕业后,一次代课(补习)的经验,竟然让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当老师的料,结果在大学时代就跑去选读了估计师与建筑的这门科系。

大学的第二年,开始意识自己还是放不下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梦想,但还是熬了4年半,完成了建筑系学士课程。4年半的大学课程告诉我,不可以再浪费时间,选择自己所爱的,总比做着自己不爱的好太多了。所以,大学一毕业,就跑去小学时的母校教了半年的书。老实说,那次的教书经验确实不太好。不太好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把教书看得太简单,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对所谓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不甚了解,然后我就一头陷进去了~

半年后,转去銮中工作。我想,我喜欢在学校工作,一辈子都会在学校服务。在銮中工作的两年半,虽然只是进行行政工作,但也是一种让自己沉淀,让自己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銮中,开展了我对人的接触。我想,这对未来我在教育岗位上是有帮助的。

2010 年重新开始了教书生涯,地点在笨珍培群独中。去年一年对教育的摸索,我只能说今年的我更坚定了。通过教育硕士课程对我的洗礼,渐渐开始发展自己对于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理论的探索。我相信人本教育,去年的教学生涯也全面施展,虽然效果不好,但至少我愿意去尝试,然后去反思。

2011 年,经过了一年经验的反思和教育课程的洗礼,慢慢改变了教学方式。我依然相信人本教育,依然觉得应该要解决孩子的需要后,学习动机才会产生。但今年的我,也明白了行为主义,意即适时的给予孩子正负面的增强,让他们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同样的,孩子依然是教育的主体。我选择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导他们。

那天与两位朋友聊天。一位问我,为什么我可以坚持每星期三天花来回两小时的车程,从笨珍到新山上课。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要做老师。因为不是本科系,所以我需要一些知识,一些让我在教学路上得以辅助我的知识。另外一个朋友与我分享了一年教学经验的成果。我说,所谓的教育目地,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产生比较永久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是得以让他们学习更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

这也是我对的教育的相信。。。

Sunday, October 31, 2010

对同性爱有感~




周末两天去了Bandar Penawar一趟,为当地的孤儿和学生办了一场激励生活营,感觉不错。其中一个讨论有关同性恋议题的环节,却让我思潮起伏不少,虽然他只是蜻蜓点水,着墨不多。

今天谈论这个议题的主讲人是我的同学,一位在新加坡从事辅导工作的马来同胞。通过一个在SURIA电视台《DETIK》的节目影片,带出了有关同性恋的议题。节目内容主要访问了同性恋者,回教学会副主席,和一位精神治疗师的观点。

根据该精神治疗师的讲解,部分同性恋者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或在成长期间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不了解而发展其性取向;而他也说明了治疗的方式,包括他们需要考量家庭,社会的眼光,同时清楚各选择优劣;如果他们忠于自己的选择则需肩负起其后的责任。而根据该回教学会副主席的叙述,虽同性恋在回教是被禁止的,可是他也说明身处在发达社会,他们有三种选择,其一是隔离自己,但他说这是一种懦弱不勇敢的做法;其二是坚决反对当前的制度,而这也非最妥当的做法,因最后会变成两败俱伤;其三是寻找空间来强大自己,并朝向正面的方向去发展,这也是勇敢的做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自尊及渴望被认同。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与权利上一律平等。同性恋、变性人和异性恋彼此虽有差异,却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不自觉的透露“你是不正常”的价值判断,造成他人的伤害而不自知。试想,如果有一天,同性爱在社会上是属于世俗认同的一群;而异性恋却是不被认同的群体,你会有什么感受?想起,《小孩不笨2》中,当Tom被施予public canning的那一幕,电影中一位受访者说了一个重点,除了让被施予鞭刑的人接受辅导,是否我们也应该同时对带着有色眼光的社会大众进行辅导?同样的,除了对同性恋者进行治疗,我们是否也应该对着带有歧视及有色眼镜的社会大众作出所谓的“治疗”?

记得几年前在大学之时,曾经因为《断背山》这部同性电影,而做了个有关同性恋的议题。当时也曾经因为这个议题,而写了个总结。在此,仅以此总结作为结尾: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我们虽然没有权力去剥夺别人的生存权利,可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决定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变性人和同性恋者同样是社会的一分子,同样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也同样的,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而他们所希望的或许只是过平凡的生活、又或是被接纳、甚至乎是得到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事实却起恰好相反。在这社会上,他们被认为是异类、是不正常的一群。

因为被认为是异类,是少数,他们比我们经历了更多的不平等。尽管受尽社会人士的歧视与白眼,就因为坚信自己也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是讽刺的事,他们的勇气是否为他们换来了社会所给予的任何协助或认同?身为人类的我们尚且能对动物产生恻隐之心,但为何对于同是同胞的他们又不能表现出更多的包容与尊重呢?

人权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尊重个人。我们都希望被别人尊重,希望活得有尊严,他们当然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之余,更应该接受并认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唯有体现这等大爱精神,这个社会才会更趋向于美好,而公民社会,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才能得以实践。

Al-Husna孤儿院激励营

这学期修读社会心理学这学科,所以这两天到了BANDAR PENAWAR做了社会服务,为当地的孤儿院和中学生办了两天一夜的激励营,也作为这学科其中一项作业。两天一夜的激励营其实让我思潮起伏,让我脑袋激荡不少~

这次的激励营参与的人数都是马来同胞,其中有18人是男生,另外3人是女生。在马来群体中,男女有别。对此,在这次的活动,我感觉特别深刻。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常会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一开始,我想同学们对我们是抗拒的。来到之初,大家都挤在门边,似乎我们像是洪水猛兽,会把他们吃了一般。和同学一起过去要他们过来前面坐,他们表现仍然“娇羞”。好在,在过后的相处之后,感情慢慢培养,可是我还是有种格格不入之感,是因为我是女生,而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男生的缘故吗?

对于这次的活动,其实感受特别深刻的,是看到自己的弱点吧~我想,我的人群恐惧症又伴随着我来了。看着同学们在带领活动时的活力与在人群中的表达能力,我想我是应该学习的。我想,我害怕的是别人的眼光。可是,我就是我不是吗?why i want to be the one others want me to be?在课堂中的我总是寡言,寡言的原因除了是个性害羞使然,我想另一个原因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因。在大学时,有位学长曾经告诉我,不要在意你要和别人说什么话题,(因为那时的我总是会在脑袋盘旋该说的话题,当要和不相熟的人谈天之时)。我想这个毛病现在已慢慢根治了,但寻找话题,我想有时我还是蛮冷的,啊哈哈~我想,我需要加强的,是我在人群中表达的能力,包括情感的表达~

另外,察觉到的是,马来同胞们对于礼仪与感情的表达,很直接,很真诚。临别之际,同学们一个个向我们salam。想起以前那年代的我们,遇到老师都会行李说声“老师,早安”,现在的学生看见老师情愿当作没看见;想起每次学生犯错提醒他之时,学生的第一句话总是:“这不是我做的”,然后拒绝主动收拾残局。

我想这个活动,除了激励当地的小朋友之时,同样的也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激励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思考如何再向同学注入正确价值观,抛弃自私自利,做个负责任又礼貌的孩子吧~


害羞的他们全挤在门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开始进入状况的他们~


认真工作的脸庞~


又一个认真的脸庞~


又又一认真工作的脸庞~


Said, 我的同学(穿红衣者)是一位很厉害的激励讲师,也是我的学习对象~


感人的一幕。学生拥抱他们的宿舍舍监,表达谢意,爱意和歉意~
真诚,不做作的情感表达~
Said,好样的~


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的游戏~


结束,来张大合照吧~


(p/s:都是自己拍的照片,呵呵~原来拍照这么好玩)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教育随想2



前几天做了一个有关过动儿(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的案件研究,当中也说明了过动儿的治疗和分析该案件的起因。

做着这份报告的同时,其实脑袋想到的是冯以量。每个有状况的小孩,或许他不是存心想要捣蛋,或许是因为家庭背景的情况,或许是小时候的经历,或许是从小与父母的关系等,皆会影响其个人发展。

想起之前做的情绪与行为失调的导因及理论(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Causation and Theories),当中提到了Eric Erikson的理论。他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一旦孩子在某阶段受到阻碍,将影响其接下来的发展。而我做的过动儿案件研究,就根据了这个理论而分析该案件主角的起因。而其起因或是从小无法与父母建立信任的关系,所以引发接下来的发展。

那天,与一位同学聊天,因为发现他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状况。起因,或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寻求同学间的情谊。其实,他的个性还不错,偶尔会帮忙打扫课室。可是因为还没学会尊重与聆听,所以才会影响班上情况。当问起是否觉得自己是坏小孩时,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问他原因,他的答案是因为自己总会在班上捣乱,父母或老师或会觉得自己是坏小孩。听到这里,我所看到的或是孩子的无助吧!我选择相信他,选择帮助他~

思考,孩子在班上出现状况,除了严厉监管及教育,让他明白道理,明辨是非之外,是否更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问题,然后从根本解决。虽然,这样的做法需要很久的时间~

加油吧!孩子~

教育随想-训育处



最近一些学生被送往训育处。所以也因为这样而见了一些学生家长。发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对于训育处或许都有些误解。

学生来学校的目的除了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尊重与聆听,学习负责任,学习承担。甚至是学习自律。可是,如果当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没办法学习的时候,甚至乎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这时候我想老师或是训育处就发挥作用了吧~

训育处的作用,我想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存在的吧!作为一位学生,应当明白自己的责任。昨天见家长时,副训导说的话其实让我影响深刻,意思大概是说,因为看到学生的状态相较起上半年有了一些改变,而觉得需要让学生明白及恢复它的学习状态,因此也约见了父母,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协助孩子,继续学习。对,这已经简单说明了训育处甚至是学校的目的,就是把学生恢复到学习状态,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管是在课堂上,甚至是生活上。

有些同学,甚至是家长或许会好奇,为什么一些小事,如仪容问题就会约见父母。我想,所谓的自律,应当从自己做起吧!当你连自己的服装仪容都没办法自己照顾时,试问在生活或学习的自律该如何进行?学校是社会的小缩影。在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前,学生是否也应当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才能在这大染缸里优游自在地游走?

人,无时无刻都应当在学习。所以,我想,不要觉得学校的用意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由。记住,大家的用意仅为了,纠正孩子的学习。而,这也不就是学校的用意吗?

笔于2010年10月3日
9:27a.m

Friday, October 1, 2010

教育。杂想




最近是多事之秋,多得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的教育。

最近同学们都不怎么在学习的状态里。我在思考,那是久已习惯的恶习吗?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的把他们统统改掉。在开始重回教育这行列之前,我一直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在成为育人者之前,应该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态度或准绳,让我得以知道,当很多做事情发生时,我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应对,甚至对待生活的琐事与抉择时也一样~

一开始,我想,我对待学生的方式是民主自治,是以尊重他们的意愿,相信他们的自律能力为依归,同时也一直思考着如何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更多的时候,我选择让他们做决定,并相信他们可以做到如他们所承诺的。我清楚的了解到,同学和我的感情是好的。他们会习惯的告诉我他们的心事,然后我也习惯的带他们到学校周围走走,去聆听他们。虽然,我也清楚的了解有些同学已经在慢慢改变,从年头的不爱念书,到现在的想要学习。

只是,现在的状况让我不禁思考,我似乎高估了他们。一些同学的学习心态变得散漫。我想,是因为一些小小的恶习未处理而演变而成的吗?今天,有点当头棒喝,当被一位老师间接性说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班导师这么没脑,会把好朋友安排在班上坐一起呢?那一刻,我心里想的是,我一直在做,我一直对同学采取的相信是错的吗?对于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所谓的自律、自治是不是太早了?我是否错信了?

在家长日时,和家长的谈话,虽然会提到同学在班上说话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告诉他们,我在孩子身上所看到的亮点。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而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想过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是如此的直接,坦白,正面。我想做的,是提升孩子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阳光面。

我想,最近的我对于教育的思考是负面的,我想我还有很多事要学习。我想如何将学生拉回学习的状态是我此刻需要做的。可是,更多的是,我应该想,要如何让他们学习尊重他人,及学习聆听,然后才会收到学习成效。

我,要加油~
虽然我觉得有点累了~